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哈爾濱  >  香坊區
搜 索
思維創新天地寬城鄉環境煥然新——哈爾濱市香坊區城管局工作紀實
2016-05-11 11:10:13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5月11日訊 入春以來,在哈爾濱市香坊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該區城衛辦綜合協調指導下,香坊區城管局在哈爾濱市率先啟動水刷洗街路作業,確保環境整潔清新。日前,筆者到香坊區珠江路附近進行采訪時看見,一些環衛工人們正在擦洗果皮箱、交通護欄等公共設施,另一些工人或在清掃路邊石的灰塵,或是用水衝洗地面。市民杜先生告訴筆者:“隨著城市管理水平的顯著提昇,現如今的香坊區,環境衛生乾淨整潔、街面秩序文明整齊、公共設施完整無缺,城區面貌改善特別大。”

  環境改觀的不僅在城市,該區的鄉村環境衛生也在不斷改觀,在區委、區政府的直接領導下,香坊區村鎮環境衛生運輸清潔中心成立……結合香坊區委開展的“四新”主題活動,香坊區城管局緊緊圍繞“強班子、提素質、轉作風、求發展”這一主題,結合城管業務工作實際,創新發展,攻堅克難,各項工作取得長足發展。

 

  多形式創新提高作業效率

  去年,香坊區首開先河,在全市成立了村鎮清潔運輸中心,對村鎮街路按照城市化管理標准進行保潔清運,改變了過去“三堆”圍村現象,村屯環境明顯改善。去年夏天,筆者對香坊區周邊多個村屯進行了走訪。在香坊區幸福鎮振興村,環衛工人說:“我們6點上崗,17點下班,這樣工作就是為了讓村裡環境乾淨。”筆者當時注意到,他們掃得極為細致,“躲”在村裡排污渠裡的垃圾、“藏”在綠植裡的紙屑等一概不放過。村民告訴筆者,因為處在近郊,村裡多是外來人口,大家並不愛惜村裡環境,以前垃圾到處都是,村口曾經還有座“垃圾山”。而這只是該區整治村屯環境衛生的一個縮影。

  筆者了解到,該區城衛辦、城管局以突破管理體制為著眼點,破解城鄉容貌管理難題。成立村鎮環境衛生運輸清潔中心,破解村屯環境衛生髒亂差難題。該區首開全市先河,投入專項資金組建專業保潔運輸隊伍,成立香坊區村鎮環境衛生運輸清潔中心,由該區城管局整合的優勢資源和外僱的保潔人員組建而成,負責政務通道、旅游商務通道、鎮級重要交通道路及“村村通”道路的清掃保潔和環衛設施的維護保養工作。目前,專業保潔拉運隊伍已近200人,作業機械40餘臺,村屯道路清掃保潔和垃圾拉運步入專業化、常態化管理軌道,實現了垃圾“夜產晨清、日產即清”目標。

  據了解,該區城管局按照區委、區政府的總體部署,整合市容市政管理所,深化城市管理執法重心下移工作。以“整合力量、重心下移、分級管理、分步實施、逐步到位”為思路,進一步強化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按照區域相鄰、工作任務量相近原則,將原有的2個市容管理所、2個市政管理所合並為2個市容市政綜合管理所,每個管理所管轄10個街道辦事處、2個鎮;成立駐街鎮中隊,並選派優秀管理人員充實到中隊,強化管理執法工作力量;建立科所無縫對接體系,破解小區道路挖掘後無人修復的難題。在審批道路挖掘時,及時向所隊、駐街執法中隊通告,通過市政道路的審批環節有效管控小區道路的挖掘、修復難題。同時,管理人員進行挖掘施工前圍擋核驗,下發《挖掘道路許可證》,施工方纔可進場施工;管線單位施工中,管理人員加大殘土外運管理力度,保證道路暢通;管線施工後,進行現場驗量,交與施工單位進行修復。通過所隊前期介入、合理安排人員、科室緊密配合,做到審批管理對接無縫隙、管理無空檔。

  在創新管理機制和體制的同時,香坊區城管局還以改裝機械設備為切入點,改良創新提昇工作效能。該區城管局自主研發橋體立面多功能清洗車。利用閑置金杯貨車加裝改進,對高架橋進行清洗作業,改變人工洗刷橋體作業成本高、效率低、危險性大的情況;研制全自動水刷防護欄電瓶車。以小型電瓶車為基礎操作車輛,安裝滾動毛刷、焊制水箱,代替人工手動擦拭作業的同時起到降塵作用;自制清掃工字架。用角鐵自制工字架,將樹坑上的篦子用工字架支起,可以輕松地將樹坑裡的垃圾和煙頭清理出來,既方便快捷,又減少人力使用,提高了作業質量;改裝小型清掃車。小型電瓶車的前方焊制了一個垃圾收集桶,改變小型電瓶車清掃後,還需要進行人工清掃的弊端;改造壓縮箱。針對部分移動式壓縮箱齒輪咬合舉昇的弊病,將齒輪咬合部分更改為液壓缸舉昇翻斗作業。陸續將原有9臺移動式壓縮站全部更改為液壓缸舉昇作業,將閑置設備全部利用起來,提高了設備的使用率。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連冬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