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5日訊(記者 張雋珊)巴彥是傳統的農業大縣,主要種植玉米、水稻和大豆三大作物。其中,大豆除了一少部分做成大豆腐乾豆腐外,大都采用傳統物理工藝加工成了大豆油。

八旗油坊采用低溫密閉冷榨技術。東北網記者張雋珊攝
八旗油坊總經理劉宏偉是冷榨制油工藝的傳承人,在巴彥,他帶起了一大批采用傳統物理制油工藝加工地方大豆的“油老板”。
據劉宏偉介紹,大豆制油常見有兩種工藝。一種是浸出法,就是按照化工原理從油料中抽提出油脂的一種方法,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工業化生產工藝。這種工藝出油率高,但容易出現雜質殘留,而巴彥的油廠全部采用另一種傳統的壓榨法。壓榨法又分熱榨法和冷榨法,這兩種方法都是物理工藝。熱榨是將油料燒焙後榨油,冷榨則是在60攝氏度以內的環境下,對原料直接進行機械壓榨,八旗油坊采用的就是低溫密閉冷榨技術。
八旗油坊最高年加工大豆5000噸,生產低溫冷榨工藝大豆油650噸。東北網記者張雋珊攝
走近八旗油坊,就聞到像在家裡炒黃豆時的濃濃香味,這是被炒的黃豆再經過壓榨,出來的“毛油”的味道。劉宏偉告訴記者,“純粹物理壓榨平均每100公斤大豆只能出油近13公斤,雖然數量,但營養豐富。”

在八旗油坊的帶動下,巴彥這幾十家大豆加工企業堅定不移地走上“公司+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發展路子。近年來,這些公司緊緊圍繞市場連片開發建基地,先後與16個鄉鎮簽訂了基地建設合同,引領農民大力進行種植結構的優化調整。巴彥港鎮大豆種植大戶曹風龍告訴記者,“現在種地可省心了,種子有人供,莊稼生了病有人管,收購就在家門口,這都是農業產業化給我們帶來的好處。”
目前,像八旗油坊這樣同工藝大規模的榨油廠全縣有11家,年產量已經達到6000餘噸。其中,八旗油坊最高年加工大豆5000噸,生產低溫冷榨工藝大豆油650噸,實現產值25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