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之舞2016劇透篇
作為一種舞蹈,愛爾蘭踢踏舞在肢體語言方面有著上半身沒有繁瑣動作的鮮明特點。始終保持著正直挺拔的姿勢貫徹了略微緊張毫無松懈、一種人為的適度自律的感覺,給人以獨特的優雅美感。
根據音樂以及舞蹈所表達情緒的本身舞者可以自由發揮,搭配以飽含個人風格的簡單隨性的瀟灑動作,既豐富了舞蹈本身的感情表現,又使觀眾感受到舞者自身所具有的氣度和非凡魅力。
而與上半身的“相對靜止”截然相反形成鮮明對比的,便是舞者腳下舞步。激烈的舞步發出節奏感的聲音,柔和的舞步充滿跳躍性。在音樂中這種動與靜的明顯衝突完美融合與同一主題思想裡,形成奇妙的協調性,進而呈現出對於同一種物體的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的豐富表達立體的展現力。

不同性別有不同的舞蹈方式令愛爾蘭踢踏舞能夠分別而充分的體現女性的溫柔之美和男性的陽剛之美。
這一點在《大河之舞》有突出表現。如果把第三幕《伯爵夫人凱瑟琳》中類似芭蕾舞般輕柔無息的舞姿,看作是女性溫柔美麗優雅的秉性的體現,那麼女舞者們直挺的身姿和跳躍的舞步便是女性的獨立和堅韌。而第五幕《雷電》中清脆剛健的踏步聲就是男性剛毅、強勁、勇敢、矯健的力量感表達。
然而,如果說動作是舞蹈的第一語言,那麼踢踏舞不同於其他舞蹈的就是:它的肢體語言同時擁有著聲音語言。充滿活力激情的舞步的踏聲纔是踢踏舞真正的震撼力之所在。

從這點上說,踢踏舞既是一種舞蹈,更是一種音樂。
如果說劇情和音樂是岸邊如畫的景致,那舞蹈就真的是在那其間川流不息的“大河”。
正是在音樂、劇情的烘托下,踢踏舞如同傾瀉的河流匯成了這部優美壯觀的《大河之舞》。《大河之舞》裡的舞蹈繼承了愛爾蘭民間舞蹈的精華,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同時也包容了踢踏舞的所有流派,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踢踏舞表演的盛會。

上身挺拔的愛爾蘭踢踏多了一份莊嚴與凝重,美國黑人的踢踏舞那種隨意不恭的幽默以及同樣揮灑著自信和灑脫的百老匯踢踏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而所有的踢踏舞在《大河之舞》中都同樣表現了毫不遜色的復雜的打擊技巧,整齊劃一的大群舞,氣勢如虹,像潮水一般衝擊著你的視線和心靈。
應該說,《大河之舞》的舞蹈並不缺乏高超的技藝,但卻擺脫了完全炫耀技巧的淺白,融入了愛爾蘭厚重的文化之中。它也是舞蹈在欣賞中被感知認識的又一次昇華。在這樣單純的舞蹈和節奏中,你會突然像一個返璞歸真的孩童,迷失在一種原始而真實的初始情感中。

帶來的是長期保留下來的意念:我們是我們的過去,我們是我們的現在。帶著新的自信和自豪,這些孩子把值得珍藏的記憶帶回家鄉。經歷了漫漫旅途回到故鄉,而更加多姿多彩的新的旅途纔剛剛開始。
今日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