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哈爾濱  >  哈爾濱
搜 索
職業『聞臭師』:一天聞30多個樣品不能抽煙喝酒吃火鍋
2017-02-24 11:14:20 來源:生活報  作者:丁燕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生活報2月24日訊 在龍江大地,有一群人奔波在垃圾場、熱電企業、化工廠之間,采集『臭味』。他們,是嗅辨員,俗稱『聞臭師』。嗅辨員入行必須有非常靈敏的鼻子嗎?他們是怎樣用鼻子改造我們的生活環境?為了保證嗅覺的靈敏,他們在生活中有哪些禁忌?近日,記者走進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帶你揭開嗅辨員的神秘面紗。

  嗅辨員不是『鐵飯碗』每隔三年需重新考試

  今年30歲的曹勝,是省環境監測中心站的嗅辨員。『其實,成為一名嗅辨員,並不是覺得自己鼻子靈敏就能上崗,而是需要專業的考試。』曹勝告訴記者,嗅辨員對性別沒有限制,只要不吸煙不喝酒、嗅覺器官無疾病,通過相關考試,取得嗅辨員資格即可上崗。

  曹勝告訴記者,嗅辨員考試分筆試和現場嗅覺測試兩部分。筆試主要是惡臭監測技術的理論方法和相關國家標准;現場嗅覺測試是由考官在一個獨立的房間對考生進行單獨測試。考官抽取不同味覺的測試樣紙讓考生辨別,考生則根據嗅覺給出答案,『現場還有一種沒有味覺的測試紙,迷惑性非常大。如果考生緊張,對自己的嗅覺不確定,就非常容易答錯。』

  然而,有了嗅辨員的上崗證並不意味著一勞永逸,而是需要每隔三年重新考核。隨著年齡的增大,嗅覺的靈敏度可能會退化。曹勝說,根據規定,我國嗅辨員到45歲,就退役了。

  據悉,這個行業在歐美先進國家開展的比較早,我省是2004年左右出現的。粗略統計,我省目前有近百人從事此行業。

  一個樣品需6個嗅辨員同時檢測 一天最多能聞30多個樣品

  省環境監測中心站為了保證監測樣品的客觀性,一般在現場采樣帶回實驗室後,會由六個嗅辨員和一個配氣師來處理。配氣員將18只3L無臭袋分組,將樣品按照正確的稀釋倍數稀釋,再與充滿清潔空氣的袋來比較嗅辨。『氣體經過稀釋後,非常有迷惑性,選擇起來也很困難。為了准確地將結果配入在國家規定閥值內,使計算結果有效,有時要稀釋30倍、100倍,多次稀釋來測定結果,纔能成功。過程非常煩瑣。』曹勝說,『一個樣品出來結果,有時需要一個多小時的時間。』這個結果具有法律效力。環保部門會根據這些結果,對企業作出整改措施。

  據悉,去年夏季,哈市一化工廠惡臭擾民,經市民舉報,環保部門通過嗅辨員的工作,確認化工廠污染物排放超標,環保部門對化工廠下達了整改通知。

  『公眾可能有個誤區,覺得只有惡臭是污染物,其實,有些香味濃度大的也是污染物。』他說,嗅辨員每天的工作量取決於樣品數量,有時一天最多能聞30多個樣品。

  不過,鼻子也有疲勞期,一是產生身體不適,比如嘔吐、眩暈等;二是影響對氣味判斷的准確性。如遇這種情況,嗅辨員則需要到有新鮮的空氣地方休息15分鍾,或更長時間來恢復。

  工作嚴格自律 不化妝不吃刺激性食物

  可能有人會問:『現在檢測儀器非常先進,為什麼還需要人靠鼻子嗅辨氣味?』曹勝說,儀器和人的鼻子是相互補充的。機器能分辨出氣味的化學成分,而嗅辨員則能通過嗅辨,判斷氣味對人的生活和公共環境有沒有影響。

  據了解,省環境監測中心站目前有2名女嗅辨員。為了不影響工作,女嗅辨員上班不能化妝噴香水,一些香味較濃的香皂,氣味大的鞋油,也要謹慎使用。而男嗅辨員,則不能抽煙喝酒。『蔥姜蒜、韭菜、火鍋、榴蓮等味道大、有刺激性的食品,我們上班之前絕對不能接觸。』曹勝笑著說。

  『要是患了感冒,就無法工作。一般接到任務後,我們都提前忌口,嚴格自律。』曹勝說,盡管經常被朋友們調侃成『像狗一樣靈敏的鼻子』,但曹勝認為,嗅辨員是利用良好的嗅辨能力服務社會和大眾,『有時候去工廠采樣,頭發、身上會附著惡臭氣體,久久不能去除,但家人都非常理解和支持我們的工作,有監測任務時,會在飲食上做好後勤保障。』

責任編輯:連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