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15日訊(記者 楊帆)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到來之際,記者對近五年省消協發布的消費者投訴十大熱點分析後發現,五年來,非現場購物從電視購物到網絡購物投訴投訴只增不減,預付卡消費投訴熱度不減,家用汽車投訴顯著增加並且類型增多。
電視購物到網絡購物投訴非現場購物五年內增多
分析顯示,近五年來,自2012年非現場購物投訴首次成為熱點,非現場購物主要是指電視、報紙廣告和網絡購物,消費者對電視購物的投訴主要集中在保健品、藥品、珠寶首飾、手表、數碼產品等方面。投訴也主要集中在電視廣播購物,由於非現場購物多為異地做廣告、異地經營,而且拒絕提供經營地址,回避消協的約談,只能通過電話調查、調解,當時答應一定解決,往往是石沈大海,讓調解工作陷入困境。《消法》第四十五條規定:廣告經營者、發布者不能提供經營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近兩年,非現場購物投訴中,投訴電商平臺、微商等網絡購物投訴增多,商品質量和假冒偽劣的現象比較嚴重、『七日無理由退貨』難落實、消費者個人信息遭泄露、網上支付安全難保障等問題均出現。法律也規定,第三方交易平臺負有監管義務。
預付卡消費糾紛成多年『頑疾』
預付卡消費投訴從最開始主要集中洗浴、健身、美容美發、教育培訓等行業,到現在蔓延至酒店消費、攝影、餐飲等多數服務行業,其中不乏許多經營實力較強的大型企業。經營者在銷售時做出種種服務承諾,而消費者購卡後,經營者卻不能兌現承諾,降低服務質量、限制消費范圍、減少服務項目、突然關閉或經營主體變更等情形,消費者無法繼續消費。一旦遇到經營者破產、倒閉、搬遷、法人變更、甚至故意設陷阱進行詐騙活動時,消費者的損失很難得到追償。
家用汽車投訴顯著增加
近五年來,隨著家用汽車的增多,售後投訴問題顯著增加,並且一直處於投訴熱點。投訴也從2012年、2013年的維修保養價格不公示、零配件只換不修、過度維修等售後問題,制動系統失靈、安全氣囊打不開、發動機損毀、變速箱和缸體斷裂等質量問題投訴轉向車輛合格證問題、不平等格式條款問題、車主個人信息保護措施欠缺問題等。
部分經營者以『車輛合格證抵押貸款』的融資模式銷售汽車,如果經銷商不能及時在銀行贖回合格證,消費者就無法正常去車管所落戶上牌,嚴重損害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以及公平交易權。4S店要求消費者購車特別是貸款購車,必須購買其指定保險公司的機動車輛保險的不平等格式條款;消費者在汽車銷售服務商處購車以及接受服務後,經常被保險公司或者汽車裝飾公司電話騷擾等個人信息保護措施欠缺的問題都是隨著消費者權利保護意識增強而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