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哈爾濱  >  哈爾濱
搜 索
冰城84歲老人寫過近60本日記400萬字 摞起來一米多高
2017-04-09 10:22:19 來源:生活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生活報4月9日訊 『我的日記內容包羅萬象,大到國家大事,小到柴米油鹽,無論多累、多晚我都寫,寫完了纔睡得踏實!』在哈爾濱有這樣一位84歲的『日記爺爺』,他叫范文志,60多年來一直堅持寫日記。如今,他用過的日記本將近60本,摞起來一米多高,即使每篇以200字計算,累加起來也有400多萬字。對普通人來說,寫日記不難,但卻很少有人能堅持60多年。眼前這一本本日記,不但記載了范文志老人的人生軌跡,同時也記錄下了時代和生活的變遷……

  珍貴留存

   日記本樣式紛繁足以辦個收藏展

  范文志老人雖然已是84歲高齡,但精神矍鑠,只是上了年紀,聽力有些差,采訪時,生活報記者必須大聲講話,纔能跟老人溝通。聊起這60年來寫日記的事兒,老人思路清晰,很多往事湧上心頭。范文志從1953年開始寫日記,那時纔20歲,就讀於一所師范學校。當時,語文教師勸學生們養成每天寫日記的習慣,以此來提高寫作能力。他將老師的話牢牢記在心裡,每晚臨睡前都把日記寫完,雷打不動。『從師范學校畢業後,我把這個習慣堅持了下來。後來從事教育工作,每天也都寫日記,有時去外地出差會把日記本隨身帶著,生病住院時也沒間斷過。遇到極特殊的情況,實在無法記日記,事後我也會進行補記。』范文志認真地說。幾十年下來,他用過的日記本越來越多,為了便於查閱還將日記本寫上編號,按照年代和月份依次排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范文志的日記字數較少,要幾年纔會用完一個64開的本子。而近些年,特別是退休後,老人時間充裕,日記越寫越長,一年能用完兩大本16開的日記本。生活報記者在老人家中看到,這些日記本年代久遠、樣式紛繁,足以辦個日記本收藏展了。其中,一本封皮上帶五角星的紅色日記本,下方印有『1953年哈爾濱市掃除文盲委員會辦公室』字樣,一看就是時代的產物。舞劍、花鳥樣式的塑料封皮日記本,則看上去十分親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幾乎每家都有。

  溫情記憶

   孩子出生日記裡貼臺歷紙想給家人留個紀念

  每每遇到重要的日子,范文志老人都會把臺歷紙剪下來,標注好事件,貼在日記本上。他隨手翻出了1968年6月23日的日記,並回憶道:『這天我大兒子出生,我把當天的臺歷紙留下來,想給兒子做個紀念。』生活報記者看到,這張1968年的臺歷紙上,印有毛澤東詩詞,老人在空白位置,工工整整地寫下『延寧誕生之日』,旁邊還寫著『7:50生於工人醫院,體重7.9斤』。范文志老人介紹說,家裡的孩子們出生後,他都會剪下當天的臺歷紙貼在日記本上,『沒事兒就翻翻日記,很多東西記憶猶新,這樣就不會忘記一些重要的日子。』范文志有心髒病,這些年來住過8次院,最重的一次是5年前。在病榻上老人依舊堅持寫日記,他寫道:『人生中最重要的是健康』『生命在於運動,運動在於堅持』……出院後,老人早睡早起,飲食清淡,每天在小區裡遛彎,回家後練書法、讀報紙,這些年身體一直保養得不錯,沒再犯病。

   時代烙印

   記錄舊時『年關』常把『苦日子』念給小輩兒聽

  范文志老人的日記裡充滿了時代感。比如1957年1月3日的日記,標題為『舊時過年』,他寫到:『又臨近年關了,小時家境貧窮,靠父打工謀生,一年到頭,只有過年時纔能吃頓餃子。那時每到春節前夕,父親都四處求親托友,或借或買上幾十斤小麥,然後,再借親朋家的牛,夜間點上柴油燈,借別人家的磨,牛拉石磨一圈一圈地走動,拉出的粉帶麥皮再用籮篩,老牛一圈圈地拉著磨走,而父母一次次用籮篩面,這樣連續連拉帶篩約5次,最後面粉篩出來了,麥麩子也出來了。平均10斤麥子出7斤面,按50斤麥子計算,約拉出35斤面粉,一家五口人就用這些面粉包餃子過年。昔日年關真不容易啊,有一句俗語「富人過年,窮人過關」,這就是舊社會窮人過年的真實寫照……』老人常把這些日記念給小輩兒聽,但這些苦日子,對兒孫來說實在太遙遠了。不過在老人看來『知道這些苦日子,他們纔能珍惜現在的好日子,勤儉是不變的家風。』2007年大年三十,老人又在日記裡感慨了一番:『小兒子在飯店點了四個菜,尤其是蒸魚,好鮮!大兒子貼春聯喜字,兒媳助之。女兒女婿負責打掃房間,我們老兩口退下來了,年輕人唱主角了。佳節思親,晚上給父母照片前上香,不忘養育之恩,孫兒輩幾個孩子表現積極,好後生呀!』

  生活感悟

   從6平米『蝸居』到80平米新房日記見證50多年住房變遷

  2005年9月1日,范文志喬遷新居,住上了80多平方米的房子。老人特意翻出了1963年1月12日結婚時的日記,當時小屋只有6平方米。幾十年來搬了七次家,這次搬家後,老人拿出日記給兒女們看,一家人其樂融融之時,也不免百感交集。值得一提的是,范文志時常在日記裡自我反省。2008年8月6日,他寫道:『晚上6點,老伴還沒回來,以為(她)去了市場犯了心髒病,(我)心就毛了,站不住,坐不穩,很不安。後來在餐桌上看到老伴留的紙條,說晚上去女兒那兒,方穩下心。可見遇事不沈著,好著急上火,頭腦易發熱,切記,遇事要穩穩當當纔好!』2008年8月7日,老人在日記裡為自己的懶惰而檢討,『什麼活兒都不愛動手,髒衣服扔一邊,依靠老伴,形成了惡習。長此下去,就成懶漢了。能乾的像擦地板、洗碗筷,就要多乾些。對老伴是愛護,對自己是負責,對健康有好處……』今年清明節前夕,范文志又在日記裡反思,『孩子的姑姑來哈看病,很重,讓孩子開車把姑姑送回寧安老家,孩子稍微遲疑了一下,我就嚴厲批評他們。其實孩子也沒說不去,他們很忙很累,的確不易。兒子從寧安回來後,我給他們「點贊」!我要反思自己,遇事不要急躁,要換位思考理解兒女。』『我喜歡沈浸在我的日記中,那裡面有我的家史,我的閱歷和人生感悟……閑暇時翻翻日記,簡直是一種享受,也是人生的一大樂事,我還會樂此不疲地記下去!』范文志堅定地說。

責任編輯:連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