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哈爾濱  >  五常市
搜 索
五常市調整農業種植結構 玉米種植面積同比減少近兩成
2017-04-11 18:09:05 來源:東北網  作者:張雋珊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11日訊(記者 張雋珊)記者11日獲悉,五常市調整農業種植結構,計劃今年新增蔬菜、兩瓜、甜玉米、中藥材、大豆、水稻等面積33萬畝,玉米種植面積同比減少17.8%。

  據記者了解,哈市2017年按照減玉米、增水稻、大豆、蔬菜經濟作物和飼草飼料『一減四增』的調整思路,以數量質量效益並重、競爭力增強、可持續發展為主攻方向,以調整作物結構、品種結構、品質結構、生產方式為重點,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種養加一體、農牧漁結合、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現代農業結構,引導各類經營主體進一步調優種植結構,以雙城區、賓縣、五常市、呼蘭區、阿城區為重點打造『北菜南運』基地及扶持粘甜玉米、食用菌、中藥材等經濟作物發展。

  哈市在布局上按照『一減四增』思路,適當調減糧食作物,增加蔬菜、經濟作物和飼用作物面積;減少普通玉米面積,增加粘甜、加工食用、飼用玉米面積;穩步擴大水稻、雜糧雜豆面積,恢復大豆面積;適應馬鈴薯主食戰略,向馬鈴薯主食品種上調;發展林下經濟,擴大食用菌、中藥材、瓜果種植。在品種上,玉米適應機收和收儲政策變化,種植高淀粉和適合食用加工型品種;水稻以五優稻4號、龍稻8、綏粳18等長粒優質為主;大豆以東農252、黑農48等高蛋白高油為主;經濟作物、蔬菜以特色、訂單需求品種為主;飼草以高賴氨酸高蛋白品種為主。在品質上,大力發展綠色有機種植,做大品牌,提高質量,增加效益。在特色上,向訂單、龍頭企業需求上調,發展特色種植。在地域上,重點打造北菜南運基地100萬畝以上;優質水稻產業帶700萬畝;優質大豆產業區100萬畝;馬鈴薯產業區20萬畝;食用菌產業區23億袋;近郊蔬菜、水果、垂釣都市農業采摘、休閑園區1000個;雜糧雜豆產業區20萬畝。

  以五常市為例,圍繞『搶農時、保全苗、奪高產』的工作目標,五常市12日將全面完成水稻育苗,5月25日前全面完成水稻插秧。在種植結構調整上,2017年五常市計劃新增蔬菜、兩瓜、甜玉米、中藥材、大豆、水稻等面積33萬畝。今年玉米種植面積同比減少33萬畝,由2016年的184.9萬畝減至151.9萬畝(不含鮮食玉米),減少17.8%。

  同時,在原有的34個大型農機合作社基礎上,新購進大型農機具280臺套,插秧機150臺套。五常市大型農機具保有量達到5.8萬臺套,大壟雙行播種日進度可達7000畝,機械力量全部發動,一周左右即可完成大田整地播種任務。

  此外,五常市充分發揮物聯網服務中心社會化服務平臺的作用,已安裝農民手機APP2.3萬部,今年年底計劃安裝到4萬部。通過農民手機APP開展科技培訓和科技服務,並通過制作農業科技PPT發送到農戶手機開展科技培訓。

  此外,按照當地的資源條件、地理位置、交通物流狀況、加工需求、技術能力、市場導向等原則,水稻要選擇優質品種,按照綠色有機標准生產,注冊品牌;

  玉米要發展粘甜鮮食、加工玉米,發展玉米面、玉米碴、餃子皮、粗糧餅乾、休閑食品等加工食用玉米,發展工業酒精和制藥、飼料高淀粉加工型玉米;

  大豆要種植高蛋白、高油大豆,發展黑大豆、綠大豆特色品種;

  雜糧雜豆要按照綠色有機標准種植谷子、糜子、高粱、綠豆、紅小豆、芸豆等;

  蔬菜、瓜果要發展大棚、溫室設施生產,發展露地采摘園、休閑觀光園;

  其它經濟作物:如中藥材:亞麻、食用菌等。

責任編輯:連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