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哈爾濱  >  呼蘭區
搜 索
哈爾濱呼蘭區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調減玉米種植面積25萬畝
2017-05-03 15:56:12 來源:東北網  作者:徐柏勝 王宛秋 鄭通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5月3日訊(徐柏勝 王宛秋 記者鄭通)近日,記者從呼蘭政府了解到呼蘭區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體系和體制創新,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全力推動農業農村轉型發展,奮力開創『三農』工作提質增效新局面,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呼蘭區緊緊抓住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起步年這一契機,全力做好產加銷銜接,調整農村產業和產品結構,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調減傳統作物,實施優勢特色農業提質增效行動,全區調減玉米面積25萬畝,玉米種植面積縮減至143萬畝以下。擴大水稻、大豆、蔬菜等優勢作物面積,水稻將增加3萬畝,達到27萬畝,馬鈴薯增加4萬畝,達到12萬畝;鮮食玉米增加6萬畝,達到8萬畝;大豆增加7萬畝,達到9.7萬畝;雜糧雜豆增加5萬畝,達到6萬畝。抓住『北菜南銷』試點契機,推進蔬菜產業發展,全區蔬菜種植面積將突破30萬畝。戰略發展規模養殖,抓住省、市扶持『兩牛一豬』發展,特別是國家引導生豬產能向玉米生產區轉移的政策機遇,著力發展壯大『兩牛一豬』規模養殖項目,養殖總量將增長6%以上。新改擴建標准化、規模化牧場(小區)20個,重點推進偉嘉集團百萬生豬和俯泉牛肉、天源肉牛、大羅灣肉豬、石人肉豬等大型養殖園區項目,年內畜禽規模化養殖比重力爭提高5個百分點。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加快推進一三產業嫁接融合,培育農村新業態,發展休閑農莊,開發鄉村休閑度假產品。重點打造沿江親水旅游和城郊『農家樂』、采摘園、民俗風情游等休閑農業項目。結合沿江旅游開發,引導漁業生產轉方式、調結構,腰堡、楊林、二八、方臺等鄉鎮、街道,利用好沿江2萬畝養魚水面資源,大力發展休閑漁業。腰堡、孟家、蓮花等水稻生產區,復制魚稻、蟹稻養殖模式,著力發展健康養殖。突出發展綠色生產,認證綠色標識,抓好高標准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全區綠色農產品認證面積力爭發展到13.05萬畝。加快農產品質量檢測基礎建設,完善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建設。加大投入食品監管、風險評估檢測和專項整治行動力度,力爭農產品抽檢合格率達到98%以上。加快提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水平。確定建設的現代農業園區,按照園區功能定位,盡快完成規劃設計,明確項目、地塊和建設標准,爭取工作主動,2017年,普通玉米園區不再建設。『五一』之前要全面完成2015—2016年度園區建設任務。

  推進農民創新創業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更是帶動農民就業增收的有效途徑。呼蘭區多措並舉確保農民持續穩定增收,全面開展創新創業培訓示范,扶持引導農民自主創新創業,以村兩委成員、具有創業基礎的種養大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層為對象,大力開展農民創業培訓,提昇農民創業本領。今年全區將培訓創業型農民1000人次,樹立10個農民創業典型。大力推動農民合作創業,啟動實施農民創業三年行動方案,鼓勵引導農民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平臺,開發農業農村各類要素資源,重點在設施農業、規模種養業、民俗工藝產業、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等領域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創新創業。探索農民眾籌創業,借助腰堡街道『月亮灣關東小鎮』項目建設契機,引入眾籌理念,組織農民群眾通過股份合作方式,發展特色小吃、農產品手工作坊、民俗客棧等鄉村旅游產業。項目運行成熟後,在全區復制和推廣腰堡農民眾籌創業的經驗和做法。強化農產品市場營銷,支持規模合作社、農業企業參加各類農產品展銷活動,屬地鄉鎮、街道幫助創業階段的合作社與興利米制品、大用合作社、地鑫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等具備市場開拓能力的農業企業、規模合作社結對子,搞好品牌授權和產銷合作,解決農民創業的後顧之懮。

  按照哈爾濱市政府要求,年底前呼蘭區剩餘8463名貧困人口必須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時間緊、任務重,工作壓力較大。2016年呼蘭區精准扶貧工作取得了實質性進展,2017年深入推進精准扶貧,確保貧困人口如期與全區人民一道進入小康社會。全區各鄉鎮、有關街道黨政主要領導逐戶親自研究脫貧措施,精准施策,區鄉村三級落實部門包保幫扶、黨員乾部結對子幫扶和行業扶貧。對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進行社保兜底工作,加快推進農村低保與扶貧政策在對象、標准、管理等方面的有效銜接,真正做到低保救助應保盡保。合理規劃工作進度,年底前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脫貧、剩餘6個省級貧困村全部出列,確保如期完成脫貧任務。貧困人口嚴格按照『兩不愁、三保障』的標准進行退出,10月份,所有貧困人口和貧困村原則上都將啟動退出程序,年底前做好接受驗收准備。與此同時,還加大督導追責力度,區農林畜牧局嚴格執行督查巡查和脫貧監督考核制度,一經發現問題及時介入,跟蹤處理。堅決杜絕弄虛作假、蒙混過關,搞『數字脫貧』的形式主義現象發生。健全長效機制。各鄉鎮、街道發揮主體作用,及時總結兩年來脫貧攻堅經驗,研究形成可持續脫貧的保障機制,健全失血救助防控機制,防止脫貧人口因災因病因學返貧,確保貧困人口退的准、退的穩、不返貧。

責任編輯:連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