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東北14年艱苦抗日戰爭史上,記錄著一個不朽的名字——李兆麟。他在這場民族戰爭中表現出的誓與侵略者血戰到底的不屈不撓的革命斗爭精神,深為後人所景仰。李兆麟,原名李超蘭,化名張壽籛,1910年11月出生於遼寧省遼陽縣鏵子鄉小榮官屯一個農民家庭。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李兆麟目睹了祖國山河破碎、同胞飽受欺凌,毅然走上革命道路。同年11月,他來到北平,經人介紹加入抗日救國會,並以華北大學學生的合法身份開展抗日宣傳活動。1932年春節後,李兆麟根據組織的安排隨同擔任中共遼陽縣委書記的馮基平返回東北,在遼陽一帶組織抗日義勇軍。李兆麟利用同鄉同學的關系,冒著風險,把散在遼陽等地的山林隊聯合起來,成立了『東北抗日義勇軍第二十四路軍』。同時,在家鄉還建立了農民抗日救國會。同年李兆麟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他調往奉天特委擔任軍事委員兼青年士兵負責人。同年6月奉天特委被破壞後李兆麟來到哈爾濱。
1933年10月,李兆麟以滿洲省委巡視員的身份根據省委指示來到珠河。在李兆麟和中共珠河縣委協助下,珠河游擊隊正式宣告成立。李兆麟任游擊隊副隊長,並化名張壽籛,與游擊隊長趙尚志一起領導游擊隊開展抗日武裝斗爭。1934年6月,游擊隊擴編為東北游擊隊哈東支隊,李兆麟任政委。在趙尚志和李兆麟的指揮下,哈東支隊取得了多次戰斗的勝利,並使珠河根據地從珠河的三股流發展和擴大到賓縣、雙城、延壽、方正、五常等縣的部分地區。1936年1月,李兆麟出席了北滿部隊領導人在湯原召開的擴大聯席會議。會議決定成立東北民眾抗日聯合軍總司令部,趙尚志為總司令,李兆麟任總政治部主任,他和他的戰友們一道擔負起建立和鞏固湯旺河後方根據地的重任。1937年七七事變後,為配合全國抗戰,牽制日軍入關,抗聯部隊主動出擊,使松花江下游兩岸的抗日斗爭更加活躍。日偽當局驚呼:『三江省已變為共黨樂土』,於是敵人調集重兵對抗日聯軍進行瘋狂的『圍剿』和『討伐』,為了粉碎敵人的『聚殲』計劃,根據省委的決定,李兆麟率領部隊向黑嫩平原遠征。從1938年7月開始,抗聯部隊分三批踏上西征之路。此時正值冬季。一路上,他們冒著零下40多度的嚴寒,不斷地衝破日偽軍的圍追堵截。最後李兆麟率領部隊歷盡艱辛,終於勝利到達了目的地。1939年4月,東北第三路軍成立,李兆麟任總指揮。在此後的歲月裡,他帶領部隊馳騁在黑嫩地區,給敵人以很大打擊。
1941年6月以後,日軍重兵進駐東北,抗日聯軍的處境異常艱難。根據指示,抗日聯軍主力轉入蘇聯境內進行野營整訓,並於1942年8月成立了抗聯教導旅,李兆麟任政治副旅長。同年9月,中共東北黨委員會組成,李兆麟任常委。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東北抗聯配合蘇軍反攻東北。李兆麟帶領一部分人員進入哈爾濱。他先後擔任哈爾濱衛戍司令部副司令、中共松江地委書記、濱江省政府副省長等職。國民黨接收哈爾濱後,李兆麟以中蘇友好協會會長的身份積極宣傳共產黨的主張,利用一切場合開展黨的活動。然而,這個同日本侵略者奮戰了14年,沒有犧牲在飢寒交迫的林海雪原,也沒有犧牲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的民族英雄,卻於1946年被國民黨特務暗殺,時年36歲。為了紀念這位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人們將他安葬在松花江畔的一座公園裡,碑上刻著『民族英雄李兆麟將軍之墓』,以表達對他的敬仰和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