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民,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湯原中心縣委保衛部部長、下江特委特派員、富錦縣委書記及聯軍辦事處主任、綏濱縣組織部長等職。1938年,劉忠民不幸被捕,面對嚴刑拷打,他毫不屈服。他組織獄友成立『反帝牢獄會』,在獄中繼續從事反滿抗日活動。1945年秋哈爾濱解放後,劉忠民在『北滿臨時省委』中負責軍事工作,為解放初期哈爾濱的黨的隊伍建設及社會穩定做出了貢獻。同年11月,李兆麟在哈爾濱市政府會見劉忠民,稱贊他是真正的共產黨員,並送給他『鐵骨忠魂』四個大字。
一
劉忠民,1910年出生在遼寧省海城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從小就給地主乾活。少年時期,他還經常給說書算命的盲人舅舅帶路,四處游蕩。在鴨綠江沿岸,劉忠民目睹了朝鮮人民的不幸遭遇和朝鮮獨立團為祖國光復進行戰斗的情況。面對朝鮮人民的苦難生活和頑強斗爭,少年劉忠民深感震撼,他認識到:『國家不能亡,人不能當亡國奴,要是當上了,就是死也得拼!』就這樣,『熱愛祖國、不當亡國奴』的信念深深紮根在他幼小的心靈裡。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逐漸佔領東北三省。此時,劉忠民一家已遷居湯原。在中共湯原中心縣委領導下,這裡抗日救國運動十分活躍。縣委組織了粉筆隊、化裝講演隊等宣傳隊以書寫張貼標語、撒傳單、文藝宣傳、講演等方式,在貧苦農民中,廣泛開展抗日宣傳工作。劉忠民參加了宣傳隊經常跟隨一些黨員、團員到處宣傳抗日思想,號召鄉親們奮起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不久,他加入當地的『反日同盟會』。1932年他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入團後,劉忠民更加積極地參加抗日宣傳活動。劉忠民是宣傳隊裡的積極分子,常受到領導表揚。在宣傳隊的宣傳鼓動下,到1932年夏季,湯原地區廣大民眾被發動起來,在湯區、窪區、格區,蘿北的鴨蛋河、富錦的安邦河等地相繼建立起反日同盟會,黨團組織也得到了發展。
1933年,劉忠民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湯原中心縣委保衛部部長。他組建了抗日救國會,發展游擊連,創建人民自衛隊和青年救國軍,有力地配合了抗聯大部隊與日本侵略者的作戰。
在此期間,劉忠民還到一些抗日山林隊中做統戰工作,向他們宣傳抗日救國的革命道理。
1935年冬,東北山林義勇軍首領祁致中率部至湯原縣境內,要求面見中共湯原縣委領導。中共湯原縣委經研究決定派劉忠民面見祁致中。
在祁致中部隊駐地尹家大院裡,劉忠民會見了祁致中,二人見面後祁致中緊緊握住劉忠民的手,竟高興得落下淚來。交談中,祁致中再三表達對共產黨的向往之情。他說九一八事變以來,只有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不斷發展。他表示接受共產黨領導,並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劉忠民詳細了解了祁致中的經歷,並向他闡明了黨的抗日救國方針和團結一切抗日力量結成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的政策。祁致中受到很大鼓舞。之後劉忠民又對祁致中說:『根據你個人的表現,對敵作戰出生入死,又積極主動地尋找黨組織,入黨要求是可以考慮的。但理論認識還需要提高、需要學習。』
回到縣委,劉忠民向黨組織匯報了他們談話的情況。組織上決定對祁致中做進一步考查,於1936年2月批准他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劉忠民深入細致的宣傳鼓勵下,很多湯原縣當地的知名人士紛紛加入抗日隊伍,偽湯原縣教育局局長劉鐵石、偽自衛團團長張傳福、開明地主黃有等都是在他的啟發下,參加了抗日運動。這些人投身革命後,為抗日斗爭做出了很大貢獻。
二
1936年3月,中共湯原縣委決定適時襲擊鶴崗礦山。若能成功,不僅可以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破壞日本帝國主義掠奪我國資源的罪惡行徑,還可以擴展游擊區,擴大抗日影響,吸收工人壯大抗日隊伍,奪取機械設備和鋼材,為成立後方兵工廠創造條件。為此,湯原縣委決定先加強鶴崗礦山地下黨的工作,為襲擊礦山的行動創造有利條件。於是縣委安排劉忠民承擔這項艱巨任務。他到鶴崗礦山後,積極研究建立礦山黨組織的問題,兩個月內發展了十幾名黨員,成立了一個黨支部和三個黨小組。在礦山機械廠、礦井隊的礦工中發展了300多名救國會員,其中有50名機械和電氣工人、技術人員,還有20多名礦警。
5月,劉忠民認為前期工作己近成熟,於是擬定了接應游擊隊襲擊礦山的方案。戰斗打響後,他按照計劃,(組織群眾順利接應湯原反日游擊總隊攻打興山、夜襲警察隊、攻佔警察隊事務所、炸毀吊橋、解除礦警武裝)繳獲了一大批武器裝備和生活物資。劉忠民周到細致的前期工作保證了這次襲擊行動的順利進行。
1936年6月,劉忠民任中共下江特委特派員兼富錦縣委書記及抗日聯軍辦事處主任。當時抗日環境極其艱苦,部隊急需槍支、彈藥、服裝等物資。他與抗聯獨立師師長祁致中等研究決定,在七星砬子建立後方根據地,成立修械所、被服廠、學校等。經過秘密組織人力、購買設備,在短時間內完成了建廠工作。因此,後方根據地為抗聯大部隊提供了許多裝備,有力地支援了前線、打擊敵人。
1937年7月,中共綏濱縣委成立,王永昌任縣委書記,劉忠民兼任綏濱縣組織部部長。他和縣委其他成員相互配合積極工作,為地方和抗聯部隊培養乾部,使綏濱的地方抗日武裝不斷擴大。同時他參與組建綏濱、綏東、蘿北三個區委,親自組建了橫頭山黨支部。在此期間,綏濱縣黨員人數不斷增加,中共綏濱縣委配合抗聯部隊,多次參與戰斗並取得勝利,極大地鼓舞了綏濱地區的抗日熱情。
三
1938年6月,由於叛徒出賣,劉忠民在曲家窩棚被捕。敵人先後用金錢、封官等手段誘其招供,他堅定地說:『我什麼都知道,都在心裡,就是不告訴你們,想讓我當叛徒那是妄想。』敵人又用灌辣椒水、鞭打、上老虎凳、割肉等狠毒手段企圖迫使他招供,他堅貞不屈地回答敵人:『落到你們手裡,就沒想活著出去,想看看共產黨的骨頭硬,還是你們的刑具硬!』敵偽檔案記載,『劉忠民是他們抓到的共產黨中最頑固的一個,無可救藥』。最後經偽第四軍管區法院,判處劉忠民無期徒刑。
1939年4月,劉忠民被轉押至哈爾濱道外監獄。在獄中劉忠民一刻也沒停止工作,他與同時轉押來的中共清原縣特支組織部長任桂棟秘密串聯政治犯邊振華、包敬和(蒙古族)、工業大學地下黨員蔡景田、電業支部黨員王景俠、共產國際情報人員王大可,還有唐克義、樊繼光、樊繼纔等同志,成立了道外監獄『反帝牢獄會』。該會的宗旨是,向敵人爭取對政治犯『實行人道主義待遇,反對迫害,改善伙食和勞動居住條件』。在劉忠民等人的領導下,『反帝牢獄會』對獄方展開有計劃、有目的斗爭。隨著斗爭的深入,劉忠民又在獄中秘密組織成立三個暴動隊,准備暴動出獄。但他1941年被轉押到香坊監獄,道外監獄的暴動未能成功。
香坊監獄是日本人設計的,從外觀上看像一座大工廠,可容納在押犯二千餘人。這裡關押的『政治犯』佔20%左右,都是被捕的共產黨員、團員、反滿抗日分子和愛國群眾。劉忠民在香坊監獄中與王德福、周維斌等同志秘密聯絡獄中黨員,成立香坊監獄『反帝牢獄會』;團結獄中各階層人士(包括看守),搞好統一戰線,和日寇及為日寇效忠的偽看守做斗爭,繼續開展反日斗爭。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日本侵略者感到自己末日已近,有的監獄開始對政治犯進行大屠殺。為此,劉忠民一方面以『反帝牢獄會』的名義通知難友們做好同敵人決一死戰的准備,一方面加緊對獄警做思想感化工作。
1945年8月15日,哈爾濱解放,劉忠民等關押在香坊監獄的政治犯陸續被釋放出來。出獄後,劉忠民同周維斌、張觀等20多名獄友研究決定必須盡快找到黨組織。8月20日,周維斌、張觀等人與哈爾濱衛戍司令部的蘇軍取得聯系,8月27日,劉忠民與周維斌、張觀等20多名獄友搬進『東光寮』。
日本侵略者投降後,國民黨開始搶奪勝利果實,哈爾濱的國民黨分子也大肆活動起來。針對這種情況,包括劉忠民在內的『東光寮』的同志們召開全體會議,研究認為:為了與國民黨展開針鋒相對的斗爭,在一時找不到黨組織的情況下,應主動開展黨的工作。大家一致同意在『東光寮』成立『中共北滿臨時省委』。劉忠民負責省委的軍事工作。他積極組建黨的軍隊,努力擴大隊伍,維持哈爾濱社會治安秩序,為哈爾濱解放後能迅速成立第一支人民武裝——哈爾濱保安總隊打下了基礎。
1945年11月23日,李兆麟將軍在哈爾濱市政府會見劉忠民,稱他是真正的共產黨員,並揮毫寫下『鐵骨忠魂』四個大字送給他。
四
1945年11月末,劉忠民隨同膠東部隊踏上北去的列車,回到他曾戰斗過的合江地區,先後被任命為合江軍區獨立支隊副隊長、合江軍區獨立團政治部主任。
1947年3月,劉忠民調任蘿北縣縣長。當時蘿北地區的土匪活動十分猖獗。劉忠民積極發動群眾,發展人民武裝,清除匪患。劉忠民還領導全縣人民積極恢復和發展生產,支援東北解放戰爭。他曾不顧個人安危,憑老抗聯的名義,夜間乘小木船過境到蘇聯,與蘇聯方面秘密交涉,為蘿北縣爭得捕魚權。
1948年,劉忠民轉業到合江省工業廳,任合江省黑背金礦局局長。他組織廣大礦工,努力生產,有力地支援了東北解放戰爭和地區經濟建設。
新中國成立後,劉忠民先後擔任國營松江化學廠、國營松江膠合板廠副廠長。他認真學習政治理論,學習黨的方針政策,努力做好經濟工作。他在抓生產的同時,特別關心職工生活,處處為職工著想,為職工解決實際困難,深受職工的歡迎和愛戴。
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抗戰時期的被捕經歷,劉忠民被造反派打成叛徒。對此他毫不懼怕,他堅信黨一定會還他清白,自己遲早會被平反。一次,造反派召開全區批斗『走資派』、『特務』、『叛徒』萬人大會,受批斗者上臺都要報自己的罪名。輪到劉忠民上臺報名,他堅定地說:『我叫劉忠民,是共產黨員,沒什麼罪名!』他擲地有聲的話語給參加大會的人留下深刻印象。劉忠民憑著對黨的信任和對祖國、人民的無限忠誠,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始終堅持自己的信仰,堅信黨終會還他清白。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和國家為劉忠民徹底平反,恢復名譽。
改革開放後,雖然已是夕陽之年,但劉忠民仍然堅持工作。他關心國家大事,關心黑龍江省的經濟發展,並積極配合相關部門撰寫回憶錄、提供口述史資料,為國家和人民繼續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1989年2月,劉忠民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79歲。□
(作者單位:中共黑龍江省委黨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