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哈爾濱  >  哈爾濱
搜 索
黑龍江黨史上的第一次國共合作
2017-07-04 09:30: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陳玫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代表大會通過了《關於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決議案》,接受共產國際執委會《關於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關系問題的決議》,決定中國共產黨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實行國共合作,以推進國民革命運動。

國共第一次合作資料圖。

  黨的早期革命者陳為人1923年春到哈爾濱從事革命活動,他代表滿洲出席中共第三次代表大會回哈爾濱後,便積極貫徹黨代會關於開展國民革命和實行國共合作的決議精神,經過與在哈爾濱從事建黨工作的地下黨員李震瀛等的艱苦工作,他們發展和培養了一批革命積極分子,這為後來在哈爾濱建立國共兩黨合作,進行反帝反封建軍閥的斗爭打下了良好基礎。

  1923年10月,孫中山為了擴大在東北的國民黨黨務工作,通過中共北京區執委李大釗派中共黨員張晉(張昭德)任國民黨哈爾濱支部長,籌建國民黨哈爾濱組織。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張晉作為東北地區的代表出席了這次會議。在這次會議上,通過了由共產黨人協助起草的《宣言》,制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此後,國共合作的局面正式形成,中國革命統一戰線得以正式確立。會後,孫中山又派東北籍的國民黨員朱霽青等人赴哈爾濱,以推進黨務工作。朱霽青到哈爾濱後,即與在哈爾濱的國民黨員張子纔、邢純遐、楊首漁和齊東野等取得聯系。為了貫徹《宣言》精神,東北三省國民黨黨部召開了黨務工作會議,具體研究在東北與共產黨合作的有關事宜。會議決定,在東北三省以行政區劃分別建立國民黨黨部。因哈爾濱為東北之重要城市,所以應首先在哈爾濱建立起國民黨市黨部。會議責成張子纔具體負責市黨部的籌建工作。

  張子纔是國民黨的元老,早年留學日本時,即加入同盟會。1911年回國參加了辛亥革命。就思想意識而言屬國民黨左派。1924冬,中共中央派人到東北,並與張子纔取得聯系,向張介紹了中共三屆一次執委會關於加強國共合作的決議情況,並共同商討了組建國民黨哈爾濱市黨部的工作。不久,在國共兩黨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國民黨哈爾濱市黨部建立起來。張子纔為負責人,但因張身體虛弱,所以具體工作由朱霽青負責。執行委員還有楊首漁(國民黨員)、陳晦生(中共黨員)、彭守朴(中共黨員)、張晉(中共黨員)。同年秋,共產黨員任國楨和高洪光來哈爾濱後,也參加了國民黨市黨部的工作。其時,在哈爾濱從事黨的秘密活動的共產黨員根據黨的工作需要,都加入了國民黨。

  國民黨市黨部的任務主要是發展和壯大國民黨組織,發動黨員動員全體民眾反對帝國主義、反對東北軍閥張作霖。對黨員進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的學習和教育。當時,在哈爾濱從事宣傳等活動的一些國民黨員創辦了一份報紙,名為《平民周報》。主要宣傳三民主義和建國方略、建國大綱。同時也登載國民黨右派如戴季陶和西山會議派等的言論,所以在以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為主要力量的國共兩黨中沒有市場。而以國民黨市黨部名義創辦,實際由中國共產黨人掌握的《東北早報》則以新穎的形式和活躍先進的思想性而獨樹一幟。

  《東北早報》於1925年8月15日在哈爾濱創辦。社長張昭德,編輯有楊守愚、陳晦生、任國禎、高洪光等,他們大部分是共產黨跨黨的國民黨員。該報主要宣傳民主思想,反對封建軍閥,傳播蘇聯革命經驗和消息。由於內容豐富,思想性強,且圖文並茂,因而廣受歡迎。

  在開展反帝反封建宣傳工作的同時,國民黨市黨部還選送進步青年趙尚志、隋長青、張大庸、吳國安到廣州黃埔軍校學習;送孟咸直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派陸秋人、劉菏生、劉漢平、趙昕初、呂鎮東到武漢參加北閥戰爭。趙尚志後來成為東北抗日戰場的著名將領。

  1925年3月,偉大的革命先驅者孫中山在北京病逝。消息傳來,國共兩黨積極組織悼念活動。3月29日,基督教青年會組織召開了孫中山的追悼大會,屆時,14個進步群眾團體近500餘人參加了悼念活動。會上,劉天佑、楊守漁、陳公韜等國共兩黨人士發表了演講,熱情頌揚孫中山為國家、為民族無私貢獻的一生,號召一切有民族意識、有愛國心的民眾團結起來,共同奮斗,為中國擺脫奴役和壓迫而斗爭。《平民周報》特闢專刊報道了這次追悼大會的情況。

  同年5月,上海五卅慘案發生後,黑龍江各主要城市的群眾極大憤慨。各屆人士紛紛組織後援會,聲援上海工人和學生的斗爭。在此期間,國民黨員和共產黨員在國民黨市黨部的組織下,也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他們以基督教青年會為基地舉行演講會、報告會,共同聲討帝國主義屠殺上海工人、學生的罪行。國民黨市黨部執行委員、共產黨員陳晦生還撰寫了長篇文章,揭露帝國主義的丑惡本質,號召人民起來斗爭。

  1925年11月,奉系軍閥新派首領、三軍副軍長郭松齡公開與張作霖分裂。並成立了東北國民軍,舉旗倒戈反奉。對此,中共中央和共青團中央聯合發表《為郭松齡倒戈告全國民眾》書。中國國民黨中央和中共北京區委、國民黨北京執行部負責人李大釗也指示東北地區國民黨組織集中力量開展反奉運動。同年12月12日,國民黨哈爾濱市黨部散發了《東三省中國國民黨對時局宣言》,號召『三省民眾仿照廣州成例,組織農工商武裝團體,同奉系軍閥作斗爭,為實現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而奮斗』。為此,國民黨哈爾濱市黨部的張子纔、朱霽青、陳晦生、任國楨等多次開會討論開展反奉運動、建立武裝的有關事宜。經過准備,在哈爾濱秘密建立了『東北國民自治軍』,朱霽青任總司令,彭守朴主持司令部的日常工作。在建立武裝的同時,還加大輿論的宣傳工作。根據分工,陳晦生在《東北早報》上撰文,傳播反奉消息、發表對時局的宣言。任國楨則負責募捐和籌款,以在經濟上援助郭松齡部,另外,他還負責做策應工作,直接與郭松齡聯系。在此期間,任國禎曾秘密與蘇聯駐哈爾濱總領事館取得聯系,籌集接濟郭松齡軍隊的武器、彈藥和軍費。同時,他還吁請國民黨中央和廣州國民政府進行援助。

  緊隨郭松齡倒戈而起的東北各地的反奉運動,使張作霖極為惱怒。他緊急下令成立哈爾濱戒嚴司令部,以鎮壓反奉組織和人士,並特別指出,『查郭松齡的反叛,系受赤化運動的煽惑,而赤黨的宣傳以哈埠為最甚』。12月末,由於日本出兵武裝乾涉,郭松齡倒戈失敗。12月30日,東北國民自治軍司令部突遭反動軍警的包圍,陳晦生、彭守朴、任國楨和孫也魯等國共黨員被捕,朱霽青、張子纔等聞訊先後逃離哈爾濱,國民黨組織基本陷於癱瘓。

  1926年1月,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張晉作為哈爾濱市特別代表出席了這次大會,並在會上報告了東北三省的黨務工作。會議決定進一步貫徹執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強調在『東北黨務落後的地方,須加特別努力,使即刻發生組織』。

  1926年春,中共哈爾濱特別支部改組為中共北滿地方委員會(簡稱北滿地委)。4月,中共北滿地委根據國民黨第二次黨代會的關於加強國共合作的精神,決定幫助國民黨整頓哈爾濱市黨部。不久,國民黨哈爾濱市黨部得以重建。共產黨員吳麗石、高洪光、海濤為市黨部常委,國民黨左派張衝、穆景周等為執委。國民黨哈爾濱市黨部隸屬國民黨中央黨部。國民黨哈爾濱市黨部下屬3個分部,此外,吳麗石還秘密派出一些共產黨員到奉天、吉林、長春等地協助國民黨建立和恢復組織,在中共黨組織的努力下,國民黨組織得以重建和發展。

  國民黨哈爾濱市黨部重建後,以國民黨的名義又創辦了《哈爾濱日報》。該報是面向社會公開發行的一份報紙。由國民黨人士穆景周出面備案、並兼任社長,編輯有共產黨人楊韋堅、陸秋人等,中共北滿地委書記吳麗石擔任營業部主任,不久,剛到東北工作的中共黨員杜省吾也根據中共北滿地委的指示,到《哈爾濱日報》社從事編輯工作。這份以國民黨名義發行的報紙,實際上是中共北滿地委的機關報。他以進步的觀點和思想,揭露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的罪惡行徑和封建專橫統治,積極宣傳國民革命,同時,該報還不時地登載一些工會和農民運動的文章及外國通訊社的消息。該報的發行量曾達到1200多份。除哈爾濱外,還發行到長春、吉林、沈陽及中東路沿線各地。

  國民黨二大後,身在外地、屬於國民黨右派的朱霽青深恐哈爾濱的國民黨組織被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掌握,同年夏,朱便派親信欒鴻斌到哈爾濱活動。欒到哈後了解到哈爾濱的市黨部已恢復並完全被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所控制時,十分不悅。在他給朱霽青的信中說,『這裡不得了啦,市黨部全被共產黨掌握了。成了共產黨的附屬機關。』朱霽青遂回信指示欒洪斌要設法破壞。欒曾一度試圖做一些黨員的工作,准備另組一個國民黨市黨部,但由於遭到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的堅決反對,其陰謀沒有得逞。

  在國共合作期間,中共哈爾濱的組織十分注意在工廠、學校中幫助發展革命進步青年加入國民黨。自1926年春到1927年初,僅在法政大學就發展了張衝、崔光第、程憲剛等10餘名國民黨員。之後,在這些國民黨員中,培養優秀分子加入中國共產黨,使之成為革命先進組織的重要力量。

  1927年4月,蔣介石背叛革命,掀起了反共浪潮。部分共產黨員遭到逮捕,革命統一戰線遭到徹底破壞。在東北,奉系軍閥張作霖為配合蔣介石的反革命行動,於同年4月17日對中共北滿地委和國民黨哈爾濱市黨部同時進行了大破壞,有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左派共14人遭到逮捕。此後,國民黨在哈爾濱的活動基本停止。國共在黑龍江的合作隨之結束。□

  (作者單位:中共黑龍江省委黨史研究室)

責任編輯:連冬雪

紀念建黨96周年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