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明確指出:90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完成和推進了三件大事。其中一件大事是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這就是以八大召開為標志,又以八大召開為良好開端的。斗轉星移,歲月如流。八大的召開已經距我們整整55年了,今天我們站在現實的高度來紀念這次歷史盛會,定能從中得到許多有益的借鑒。
一、中共八大的召開
到1956年上半年,社會主義工業化已取得巨大進展,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初步確立,但是中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還很落後。如何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成為黨所面臨的全新課題。在這種形勢下,中國共產黨於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召開了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共八大,是黨取得全國執政地位後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也是標志著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一次歷史性盛會。八大的召開成為黨領導全國人民獨立自主地探索本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歷史起點。黨的八大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因此,在黨和國家的發展歷程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55年的歷史也證明,在社會主義建設全面展開之際,八大關於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經濟建設、民主法制、科學文藝以及黨建理論等富於創造精神的新方針與新設想是正確的,堪稱黨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設計的第一個藍圖,不僅給當時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實踐指導,而且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豐富的歷史智慧。
二、黑龍江省參加中共八大會議情況
黑龍江省參加八大會議的代表共有正式代表36人,候補代表4人。其中黑龍江省各級黨政部門代表有歐陽欽(省委第一書記)、馮紀新(省委書記處書記)、強曉初(省委書記處書記)、王一倫(省委書記處書記)、王鶴峰(省委書記處書記)、楊易辰(副省長)、任仲夷(哈爾濱市委第一書記)、呂其恩(哈爾濱市委書記處書記)、李延祿(副省長)、李治文(齊齊哈爾市委書記)、吳亮璞(團省委書記)、柏青(省婦聯書記)、常一彬(省工會主席)、王樹棠(黑河地委書記)、弓日均(鐵驪縣委書記)等15人;農業、工業等各行各業代表有於文化(雙城縣希勤鄉支部書記)、王子文(哈爾濱鐵路管理局局長)、王正林(國營友誼農場副場長兼農藝總技師)、王若平(哈爾濱森林工業管理局局長)、李昌(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宋世發(哈爾濱四二七廠施工科科長)、林納(北滿鋼廠廠長)、鄒奎文(哈爾濱市一二廠副總機械師)等8人;其他身份代表有於毅夫(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副部長)、李卓然(中宣部副部長)、李范五(林業部黨組書記)、呂東(冶金工業部副部長)、呂正操(總參謀部軍事交通部部長)、狄子纔(全國總工會乾部學校校長)、周保中(雲南大學校長)、章澤(中央書記處第四辦公室青年組組長)、張策(國務院副秘書長)、馮仲雲(水利部副部長)、楊獻珍(中央直屬高級黨校校長)、賴際發(建築材料工業部部長)、韓光(國家技術委員會主任)等13人。候補代表李友林(牡丹江市委書記)、陳元直(省委文教部部長)、蘇醒(佳木斯市委書記)、梁成義(鶴崗市委書記)4人。
會上,中共黑龍江省委第一書記歐陽欽結合黑龍江省的工作實際,專門對加強黨的領導作用問題做了發言,擺出在黨的領導問題上,曾經發生過的一些缺點和偏向,實事求是地分析了出現忽視削弱黨的領導作用的根源及其造成的危害,提出了今後為徹底克服忽視和削弱黨的領導作用的傾向的具體辦法。歐陽欽在會議上的發言受到了毛澤東的贊揚,對於以後黑龍江省各級黨組織和黨員乾部進一步重視黨的領導問題起到了積極的作用。[1]
三、中共八大路線在黑龍江省的貫徹與執行
八大召開後,黑龍江省認真學習貫徹八大精神,明確工作重心,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八大提出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一系列正確的方針政策,鼓舞了全省廣大乾部和群眾前進的信心。為深入貫徹執行八大的正確路線,推動黑龍江省社會主義建設步伐,省委和省人民委員會按照中央提出的經濟建設方針,密切結合本地實際,加強對經濟工作的領導,省委還增設了領導經濟工作的機構,帶領全省人民開始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並取得巨大成就。
(一)按照八大路線制定國民經濟發展戰略
1957年是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最後一年。這一年,全省經濟建設的任務是非常艱巨的。工業上要新建一批大型企業,一些新建的工廠將開工生產,試制和生產新產品的任務也日益增多;農業上糧食產量還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農業生產合作社在經營管理、生產組織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加強;其他戰線也需要積極改進工作,纔能適應大規模經濟建設發展的形勢。根據上述情況,省委、省人委努力克服急躁冒進傾向,於1956年11月24日至27日召開的省委一屆三次全委會議上,確定以『鞏固成績,提高質量,重點發展,全面安排』作為1957年的工作方針,隨後,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提出的『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制定1957年的經濟建設計劃,規定今後的重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進行以工、農、林業生產為中心的社會主義建設。同時,在計劃中,省委根據中央精神,合理調整農業、工業、財貿等部門之間關系,使整個經濟恢復了平衡,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
(二)開展大規模增產節約運動
根據『八大』與黨的八屆二中全會關於開展增產節約運動的號召,認真貫徹『勤儉建國,勤儉辦企業,勤儉辦合作社,勤儉辦一切事業』方針,在全省范圍內深入開展增產節約運動。為了保證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1957年3月22日,省委作出了《關於1957年在全省開展增產節約運動的方案》。這一運動在全省工業、交通、基本建設、財貿、農業等各條戰線以及黨政機關收到了明顯效果。在增產方面:工業戰線超額完成上半年生產計劃,試制成功了大型水輪發電機、直流發電機、玻璃絲等數十種新產品;農業耕地面積比1956年擴大了104.6%,畜牧業也有發展,全省養豬頭數比1956年增加22%。[2]在厲行節約方面:基本建設戰線從勘查、設計、施工等各個環節節約了大量投資。全省通過清庫,挖掘出鋼材、木材、生鐵以及其它許多急需物資。同時,還在國家機關、群眾團體和企事業單位也普遍進行了精簡機構、緊縮編制的工作。1957年全省全年財政收入完成4 7369萬元,為預算的103.77%;財政支出4 3489萬元,為預算的95.27%,收支相抵略有節餘。財政收入增加,保證了各項建設資金的需要。同年工業上新建、擴建46個大中型企業,試制成功290種新產品;在農業、林業、水利方面投資1 4590萬元,對擴大耕地面積,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增加農業生產,培育林業資源,實現水利化,起到了促進作用;在交通運輸方面投資969萬元,使全省交通運輸有一定改觀;在文教、衛生方面投資8685萬元,增加各類學校招生16萬多人;社會救濟投資963萬元,發展了社會福利救濟事業。
1957年,由於全省生產建設的大發展,出現了與財力、物力不相適應的矛盾;加之1956年職工調整工資和各種貸款支付過大,社會購買力急劇增長,出現了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供應不足的問題。為解決供求之間的矛盾,全省各部門在統一領導下,合理安排了基本建設,縮減了一批不十分緊迫的項目。物資部門積極開展清倉查庫和物資回收工作,增加生產資料的供應;商業部門加強商品采購和市場的計劃銷售工作,並開放國家領導下的自由市場,擴大資源,扭轉銷大於進的局面。經過一系列努力,全省的財力、物力有所增長,物資供應緊張的局面有所緩和,從而穩定了工業生產的正常秩序和職工群眾的思想情緒,保證了1957年工農業生產在穩固的基礎上順利發展。
(三)整頓農業生產合作社,促進農業生產發展
全省實現農業合作化後,如何正確處理國家、合作社、農民三者之間的關系,1957年3月31日,省委召開第三次農村工作會議。會議確定農業戰線的中心任務是辦好農業合作社,爭取農業大豐收;並提出加強合作社的組織整頓和組織建設,改善經營管理,建立健全合理的分配制度,以增產糧食為中心,全面發展農業生產,使85%以上的社員增加收入等方面措施。根據省委的部署,全省農村普遍開展了整社工作。在民主辦社、貫徹按勞分配原則以及組織建設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工作,在生產計劃體制、統購統銷工作、副業生產、社員生活等方面也進行整頓,得到了廣大農民的擁護和支持,進一步調動了農民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
短短幾個月通過對八大方針的實踐,八大路線的正確指導作用已經開始顯現。黑龍江省的經濟社會出現了良好的發展局面,城鄉各條戰線都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新氣象。經過全省人民的團結奮斗,超額完成了『一五』計劃,全省工農業各項主要生產指標都超額完成了計劃。1957年與1952年相比,工農業總產值增長72%,達到58.92億元;社會總產值增長75.9%,達到73.54億元;國民收入總額增長63.61%,達到37.78億元。[3]這些成就,使黑龍江省有了比較強大的工業基礎,培養了一批科學技術人纔,積累了一定的建設經驗;同時,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這些都為全省今後的經濟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雖然我們黨由於受『左』傾思想影響,未能把八大路線貫徹到底,但是,我們黨對這段曲折的歷史進行了認真總結,得出了寶貴的經驗教訓。如今,55年過去了,八大的寶貴精神、正確決策和深遠意義也沒有隨著遠逝的光陰被歲月塵封,相反,它在與時俱進的社會實踐中透發出耀眼的光芒和新的活力。今天,我們紀念黨的八大,就是要以史為鑒,在推動全省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的偉大實踐
中,緊緊圍繞省委建設『八大經濟區』和『十大工程』發展戰略,開拓進取,勇往直前,共創輝煌。□
參考文獻:
[1]《回憶歐陽欽》,第296頁。
[2]《黑龍江省國民經濟統計提要》(1949—1981)
[3]《中共黑龍江簡史》,中央文獻出版社,第196頁。
(作者單位:中共黑龍江省委黨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