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革命時期,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曾經和中國共產黨建立革命的統一戰線,是為國共第一次合作。當時在奉系軍閥統治下的黑龍江,國共雙方亦曾在險惡復雜的環境中通力攜手,共同戰斗過。
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會上通過了《關於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決議案》,決定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實行國共合作。陳為人作為東北地區代表參加了這次會議,返回哈爾濱後,他積極宣傳和貫徹會議精神。1923年12月,哈爾濱黨、團組織召開全體會議,決定今後要『積極贊助國民黨及青年學院』的活動,韓迭聲、吳春雷等骨乾都以個人身份加入了國民黨,從而在思想和組織上為黑龍江地區國共合作做了准備。
與此同時,國民黨也加快了在東北建立組織的步伐。1923年10月,孫中山就通過中共北京區執委李大釗,派遣中共黨員張晉擔任國民黨哈爾濱支部長,籌建國民黨哈爾濱組織。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制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確認了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原則,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張晉作為東北地區的代表出席了這次會議。之後,孫中山派東北籍國民黨員朱霽青前往哈爾濱開展黨務工作。朱霽青到哈爾濱後,與在哈的國民黨員張子纔、邢純遐、楊首漁和齊東野等人取得聯系,決定首先在哈爾濱成立黨部,籌建工作交由張子纔負責。張子纔是國民黨的元老,早年留學日本時就加入同盟會。1911年回國參加辛亥革命,思想上屬國民黨左派。1924冬,共產黨員吳麗石被中共中央派到東北後,即與張取得聯系,共同商討合作組建國民黨哈爾濱市黨部的工作。
當時的哈爾濱處於奉系軍閥張作霖的統治下,中國共產黨組織雖然在陳為人等人的努力下做了很多工作,但力量和影響都較弱;國民黨方面雖然有少量黨員在活動,但有體系的組織始終沒有建立起來,同共產黨一樣,其活動也受到軍閥當局的嚴密監視。但由於軍閥混戰的局面,張作霖當局對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還有一定利用心態,對其沒有采取公開鎮壓的手段,而是相對默認的態度。這就為國共兩黨的活動提供了便利條件。
不久,在國共兩黨的共同努力下,國民黨哈爾濱市黨部建立起來。張子纔擔任負責人,因為張身體虛弱,具體工作交由朱霽青負責。執行委員還有楊首漁、陳晦生、彭守朴、張晉。同年秋,共產黨員任國楨和高洪光來哈後,也參加了國民黨市黨部的工作。根據黨的三大精神以及工作需要,這些共產黨員都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開展工作。
哈爾濱市國民黨黨部成立後,以發展和壯大國民黨組織,發動民眾開展反帝反軍閥斗爭為主要任務,並以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和三民主義等對黨員進行教育。為建立輿論陣地,1925年8月,由廣州國民黨中央出資,李鐵鈞出面申請,籌辦了《東北早報》,社長由張昭德擔任,編輯有楊首漁、陳晦生、任國禎、高洪光等人。報紙以『開導民智,增進文化』為口號,倡導民主、針砭時弊,同時宣傳反帝反軍閥思想,並傳播了一些蘇聯革命經驗和消息,在當時的哈爾濱報界獨樹一幟,受到廣泛歡迎。
在開闢宣傳陣地,傳播革命火種的同時,國民黨哈爾濱市黨部還向外輸送了大批進步青年參加學習和戰斗。如到廣州黃埔軍校的趙尚志、隋長青,到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孟咸直,以及到武漢參加北閥戰爭的陸秋人、劉菏生、劉漢平、趙昕初、呂鎮東等人。其中趙尚志成為後來東北抗日聯軍的著名將領。
1925年3月12日,偉大的革命先驅者孫中山在北京病逝。消息傳來,國共兩黨人員積極組織悼念活動。3月29日,在哈爾濱基督教青年會召開了追悼大會,中共黨員陳晦生、劉天佑被選為籌委會成員,參與大會的組織和領導工作。當天近500人參加了悼念活動。會上,張子纔、劉天佑、楊守漁等國共兩黨人士發表了演講,熱情頌揚了孫中山革命奮斗的一生和對國家民族做出的傑出貢獻,並號召民眾繼承遺志,繼續奮斗。韓迭聲和陳為人所在的《哈爾濱晨光》報還獻上了挽聯:『創千古革命奇功,拼七尺身與專制惡魔斗與黑暗政府斗,廿餘省奔走呼號,挽救他破碎河山,還我錦鏽;拯億萬斯民水火,憑三寸舌爭國家參政權爭人民自由權,數十載心疲力竭,博得個香花寒墓,吊慰英魂』。
國共兩黨合作後,共同開展了很多革命活動,推動了反帝反軍閥斗爭的發展,也擴大了兩黨的力量和影響。1925年11月,奉系軍閥副軍長郭松齡與張作霖分裂,成立了東北國民軍,舉旗反奉。中共中央和共青團中央聯合發表《為郭松齡倒戈告全國民眾》書,並指示東北地區國民黨組織集中力量開展反奉運動。12月11日,在哈爾濱市道裡區七道街成立了東三省國民自治軍,朱霽青任自治軍總司令,並於次日發表《東三省中國國民黨對時局之宣言》,號召『三省民眾仿照廣州成例,組織農工商武裝團體,同奉系軍閥作斗爭,為實現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而奮斗『。中共黨員任國楨、陳晦生、彭守朴都以國民黨員身份參加國民自治軍,並與郭部建立了聯系,積極為其奔走。任國禎還曾秘密與蘇聯駐哈爾濱總領事館取得聯系,籌集接濟郭松齡軍隊的武器、彈藥和軍費,並吁請國民黨中央和廣州國民政府進行援助。《東北早報》也連續發表文章進行輿論聲援。
12月末,由於日本出兵乾涉,郭松齡倒戈失敗,本人也被殺。張作霖對之前東北掀起的反奉運動極為震怒,成立了哈爾濱戒嚴司令部,下令嚴查,並特別指出,『查郭松齡的反叛,系受赤化運動的煽惑,而赤黨的宣傳以哈埠為最甚。』12月30日,東北國民自治軍司令部遭反動軍警包圍,陳晦生、彭守朴、任國楨、孫也魯等人被捕,朱霽青、張子纔等逃離哈爾濱,國民黨組織基本陷於癱瘓。
1926年1月,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張晉作為哈爾濱代表出席了會議。會議決定進一步貫徹執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並強調在『東北黨務落後的地方,須加特別努力,使即刻發生組織』。
1926年春,中共哈爾濱特別支部改組為北滿地委,根據國民黨二大會議精神,決定幫助其整頓哈爾濱市黨部。不久,國民黨哈爾濱市黨部得以重建。共產黨員吳麗石、高洪光、海濤為市黨部常委,國民黨左派張衝、穆景周等為執委。國民黨哈爾濱市黨部隸屬國民黨中央黨部,下轄3個分部,此外,吳麗石還秘密派出一些共產黨員到奉天、吉林、長春等地協助國民黨恢復和建立組織。
國民黨哈爾濱市黨部重建後,創辦了《哈爾濱日報》,由國民黨人穆景周任社長,共產黨人楊韋堅、陸秋人等任編輯,吳麗石擔任營業部主任。之後被派到東北工作的中共黨員杜省吾根據中共北滿地委的指示,也到《哈爾濱日報》社從事編輯工作。這份報紙雖然以國民黨名義申辦發行,實際上是中共北滿地委的機關報。報紙積極宣傳國民革命思想,揭露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的罪惡行徑,多次登載過介紹北伐軍戰況、工會和農民運動等的文章,有時也轉載一些塔斯社和日本通訊社的消息,在當時的哈埠影響很大,發行量一度達到1200多份,除哈爾濱外,還發行到長春、吉林、沈陽及中東路沿線各地。由於立場進步,旗幟鮮明,《哈爾濱日報》引起了軍閥當局的注意,認為其『宣傳赤化』。1926年10月24日,忽有大批警察前來將報社包圍。當天是星期天,只有會計紀幼柏一人在。警察在外面檢查未發現痕跡,便強行打開抽屜搜查,查到一張空白的國民黨員登記表,以及賬本內記載的『海記』、『吳記』等收入款項的疑點(此兩項實際為報社經費來源的暗記,『海記』為海濤通過國民黨中央籌集的款項;『吳記』是吳麗石通過蘇聯駐哈爾濱總領事館籌集的款項。)警察將紀幼柏逮捕並查封報社,其餘人員都被通緝,不得不疏散開來,有的離開哈市,有的隱蔽起來繼續工作。
這一時期,國民黨哈爾濱市黨部已基本掌控在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手中,雙方通力合作,並肩戰斗,結下了很多革命友誼。國民黨右派朱霽青在逃離哈爾濱後,曾派親信欒鴻斌回來探聽,驚嘆『這裡不得了啦,市黨部全被共產黨掌握了。成了共產黨的附屬機關。』欒曾試圖拉攏一些黨員另組黨部,但遭到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左派的堅決抵制,陰謀沒有得逞。
在此期間,在哈中共黨組織也十分注意在工廠、學校中發展革命力量,擴大組織。自1926年春到1927年初,僅在法政大學就發展了張衝、崔光第、程憲剛等10餘名進步學生加入國民黨組織,培養他們成為革命的後備力量。其中張衝後來成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央組織部調查科(即『中統』前身)總乾事,主管情報工作。抗日戰爭時期任國民黨代表,積極奔走,多次與周恩來等中共黨人會晤談判,為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做出了卓越貢獻。
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反革命事變,掀起反共浪潮,革命統一戰線遭到破壞。張作霖也於4月17日對中共北滿地委和國民黨哈爾濱市黨部進行了圍捕破壞,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左派共14人遭到逮捕。此後,國民黨在哈爾濱的活動基本停止,第一次國共合作被迫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