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2日訊(記者 遲亦達)在哈爾濱市香坊區殘疾人創業就業文化產業園的展示制作中心內,一幅幅魚皮畫作品精美絕倫:『九龍壁』上的九條龍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大展宏圖中的『雄鷹』更是呼之欲出,而它身上的羽毛無論遠看還是近觀都逼真至極....展示的近千件魚皮畫作品,全部是出自省內各地的殘疾人之手。日前,記者來到哈爾濱市香坊區殘疾人創業就業文化產業園,了解到香坊區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引入以赫哲族魚皮畫制作為主的殘疾人培訓項目,將殘疾人創業與『非遺』項目傳承完美融合,在讓一項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傳承和發揚的同時,也為殘疾人創業謀生、實現自我價值找到了致富路。

精美魚皮畫作品。
讓『非遺』魚皮畫叫響全國

精美魚皮畫作品。
2006年,黑龍江赫哲族魚皮畫入選國務院發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然而,與同期入選的北京景泰藍、濰坊風箏、天津楊柳青年畫等知名『非遺』相比,魚皮畫的傳承發展嚴重滯後,甚至淪為急需搶救的瀕失傳統技藝。香坊區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敏銳地關注到這一文化現象,並把其作為發揮基金會職能作用、扶殘助殘的契機。從2010年起著手調研和組織殘疾人制作赫哲族魚皮畫,並作為『殘疾人就業使用技術基地示范項目』,爭取到國家財政資金的支持。據香坊區殘疾人就業服務中心主任尚飛介紹,魚皮畫為純手工產品,可居家制作,特別適合各類殘疾人,基金會可將資金用於殘疾人魚皮畫制作技能培訓,帶動他們創業、就業。為了讓殘疾人能夠更好地學習魚皮畫制作,並將這項技藝發揚光大,香坊區殘聯、香坊區殘疾人福利基金會與佳木斯工藝美術協會、黑龍江大學藝術學院、哈爾濱工程大學等制作團隊組成專業的研發體系,並組織人員到魚皮畫發源地——赫哲族漁村考察學習原汁原味的魚皮畫制作技藝。香坊區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的這一做法得到省民政廳、民間組織管理局和香坊區政府的大力支持,2014年全國首個集魚皮畫制作、培訓、展示等於一體的殘疾人文化產業園落成。在2015中華民族風情展上,由殘疾人制作的百餘幅赫哲風情魚皮畫一炮打響,榮獲『最受歡迎民族特色獎』。
授人以漁數百殘疾人傳承『非遺』創收
殘疾人周德新告訴記者:『在這裡學習魚皮畫制作後,不僅讓我有了一技之長,更增加了收入,園區還幫我們與企業對接拿訂單,最近我拿到了一批制作魚皮薩滿面具的訂單,一個能賺200元呢』。腿部有殘疾的周德新乾不了重活,一直和80多歲的父親靠低保生活。2012年得知香坊區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有免費培訓殘疾人技能的課程,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參加了,沒想到從第一堂課起就迷上了這項古老的技藝。
周德新只是受益於魚皮畫制作培訓的殘疾人群體的一個縮影。幾年來,香坊區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共培訓了來自全省的聾啞、肢殘、智障等各類殘疾人以及特困下崗職工近2000人,涵蓋了全省26個市縣,有769人學有所成,552人直接或間接從事魚皮畫制作這一產業,月收入均在2000元以上,眾多殘疾人足不出戶就實現了創業就業。

學員制作魚皮畫。
由於學員大多為殘疾人的特殊性,基金會針對不同的特殊學員因人施教。為智障殘疾人量身打造『程序化』魚皮畫制品並聘請特教學校教師跟進課堂,穩定學員情緒,促進安心學習;組織聾啞學員學習時聘請市聾啞學校教師做手語翻譯,負責教、學雙方的溝通;為有制作基礎的殘疾人開設高端培訓班,在制作手法上系統輔導,使他們熟練掌握傳統技能。
千件精品魚皮畫將免費向市民展出
經過多年的發展壯大,目前該基地已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魚皮畫創作基地,通過組織技術攻關、產品更新設計,目前可以生產擁有獨創內容和自主知識產權的10個系列魚皮畫作品,黑龍江的傳說、56個民族圖騰、薩滿舞等作品。香坊區殘疾人就業培訓中心主任尚飛介紹說:『魚皮畫的原料是大馬哈魚皮,魚皮上存在的窩鱗、色差構成豐富立體的表現力,通過鏤刻、粘貼、縫制等技法,可以創作出多種表現形式的魚皮畫,是一款非常有特色的地域性旅游紀念品』。
目前,該基地已經積累了近千件魚皮畫精品,這些精品常年參加全國的各類展覽,卻無法同哈市的普通市民見面。基金會打算在產業園的基礎上建設一處集中展示這些精品的魚皮畫博物館,面向百姓免費開放,作為公益文化事業成果回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