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90華誕,這支人民軍隊歷經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磨礪,從勝利走向勝利,成長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堅強衛士和世界和平的維護者。作為這支英雄部隊重要組成部分的東北抗日聯軍,從建立那天起便以人民軍隊的建軍原則組建隊伍,壯大力量,艱苦征戰,永不言敗,從始至終彰顯著人民軍隊的榮耀。
一、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東北抗聯創建和發展的根本原則
中國共產黨是人民軍隊的締造者,也是東北抗日聯軍的創建者和領導者。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我們黨在東北開始創建和領導人民軍隊,且從創建之日起,就始終如一地堅持黨的領導。事變後第二天,中共滿洲省委發表宣言,號召東北人民發動游擊戰爭,反抗日本侵略者。指出『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之下,纔能將帝國主義逐出中國』,『只有工農兵勞苦群眾自己的武裝軍隊,是真正反對帝國主義的力量』。中共中央和東北地方黨組織先後派出楊靖宇、周保中、趙尚志、李兆麟、馮仲雲、趙一曼等大批得力乾部,領導發動抗日斗爭,組建抗日武裝。在東北黨組織的領導和組織下,先後創建了磐石、巴彥、珠河等十幾支抗日游擊隊,開啟了黨在東北直接領導抗日武裝的歷史。
這一時期,黨對軍隊的領導是十分明確的。這些游擊隊都是在中共滿州省委及其所轄的地方黨組織的直接領導下建立起來的,它受省委和各地方黨組織的直接領導。遵循黨的工農紅軍建軍原則,在游擊隊中都建立了黨支部。為了擴大抗日武裝,1933年中共中央發出『一二六』指示信,按照建立廣泛統一戰線的原則,使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擴大到東北人民革命軍6個軍。1935年,《八一宣言》發表後,黨領導的東北人民革命軍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到1937年10月,東北抗聯擴編到11個軍,約3.5萬人。在抗聯部隊不斷擴大,成分復雜的情況下,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原則沒有變。1936年東北黨組織與中共中央失去聯系,但抗聯部隊仍然堅持黨對軍隊的領導,按照黨中央以往的指示和從蘇方獲得的黨中央的一些方針政策來領導部隊,周保中說在那段日子裡想延安就像孩子想娘一樣,馮仲雲則明知無法與中央聯系,也不間斷地給中央寫信,匯報請示工作。在東北抗聯轉入蘇境後,蘇方意向將東北抗聯部隊置於蘇共和蘇軍的領導下,周保中等抗聯領導人據理力爭,堅持保持黨的獨立性,建立了中共東北黨組織統一領導機關,使東北抗聯始終在黨的絕對領導之下,從而保證了這支人民軍隊的性質。
二、堅持強有力的政治工作是東北抗聯的生命線
人民軍隊最大的特點是比以往任何軍隊都具有強烈的政治性。政治建軍是人民軍隊的立軍之本。強有力的政治工作也是東北抗聯的生命線。面對強大而凶殘的日本侵略者,身處東北特殊而嚴酷的自然環境,東北抗聯將士經受了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卻始終以生命和鮮血高擎抗日旗幟。有效的政治工作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在東北抗聯部隊中,政治工作是有條不紊進行的。東北抗聯從創建之初就明確了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教育全體指戰員為祖國的解放而戰。同時注重政治工作制度的建設,在抗聯部隊軍、師設立了政治部,這些政治部依照上級領導機關對於黨和政治工作的指示,直接指導本級的黨和政治工作。在人員設置上,於政治部內設政治委員和政治部主任,作為東北抗聯的『政治代表,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在東北抗日聯軍中的全權代表』。這種組織和人員的雙重保障制度對東北抗聯部隊保持人民軍隊本色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開展形式多樣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是東北抗聯具備人民軍隊特點的重要體現。東北抗聯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對廣大戰士進行愛國反日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啟發戰士們的階級覺悟,鍛造廣大東北抗聯指戰員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激發東北抗聯戰士的家國情懷和抗爭精神,將成分復雜、具有統一戰線性質的隊伍打造成了一支黨領導下的人民抗日武裝。東北抗聯還貫徹『人民軍隊不僅是戰斗隊,也是宣傳隊工作隊』的思想原則,用各種方法向群眾宣傳黨的抗日主張和東北抗聯部隊的宗旨,從而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
此外,東北抗聯還在軍隊內部實行民主,樹立新型官兵關系和軍民關系;制定嚴格的紀律,踐行軍隊處理內外關系的准則,對義勇軍和反日綠林武裝進行政治宣傳工作。在14年艱苦卓絕的斗爭中,東北抗聯始終遵循人民軍隊的建軍思想和原則,形成的優良傳統、政治優勢和革命品質,在人民軍隊的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三、堅持統一戰線方針是東北抗聯發展壯大的法寶
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進行革命斗爭的三大法寶之一,也是人民軍隊不斷發展壯大和取得勝利的因素之一。在組建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初期,由於受左的思想影響,采取的關門主義、孤軍作戰做法,使反日游擊隊的發展受到阻礙。1933年,根據中共中央『一二六』指示信精神,東北黨組織貫徹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原則,團結抗日義勇軍和山林隊協同作戰,發展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1933年9月至1936年初,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至第六和第八軍先後建立,並在40餘個縣建立了游擊根據地。1936年2月,《東北抗日聯軍統一軍隊建制宣言》發表,這標志著東北抗日聯軍的正式建立和東北最廣泛抗日統一戰線的形成。在這支隊伍中有共產黨員,有工人、農民和手工業者,有知識分子,有東北軍舊軍人,也有『綠林』。這些原本信仰各異的愛國民眾,被東北抗日聯軍這一共同旗幟團結在一起,站到了抵抗侵略者的最前線,戮力同心,並肩作戰。東北抗聯第十軍軍長汪雅臣,原是一支反日山林隊首領,後接受中共珠河縣委改編,加入東北抗日聯軍,率部征戰沙場,屢立戰功,最後在突圍戰斗中壯烈殉國。可以說,沒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就沒有東北抗日聯軍和十四年艱苦卓絕、英勇頑強對日作戰的歷史。
四、堅持群眾路線是東北抗聯取得勝利的重要保證
全心全意為人民利益而斗爭是人民軍隊的宗旨,所以東北抗日聯軍從建立那天起,就把密切聯系群眾,深入宣傳發動群眾,領導動員群眾進行抗日斗爭作為首要任務。楊靖宇說,群眾是游擊隊的命根子。由於東北抗聯部隊每到一處都把群眾工作作為部隊的首要任務,體諒民眾的疾苦,盡力幫助群眾解決困難,得到群眾的支持和愛戴。
在14年的漫長歲月裡,東北抗聯能夠在冰天雪地中堅持戰斗,力量的源泉就在於有人民群眾的支持。許多群眾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有的甚至全家遭到敵人屠殺。同時,東北抗聯在群眾基礎較好的地區建立了抗日游擊根據地,組建了抗日救國會、農會、婦女會等組織。東北抗聯在根據地,凡屬人馬的供給,均有救國會及區公所妥為辦理。兒童擔負站崗放哨、送信,婦女擔負看護、縫紉、漿洗。敵人的一舉一動,都有群眾及時送情報。為了取得群眾的信任,東北抗聯部隊有嚴明的群眾紀律,對群眾秋毫無犯,公買公賣,不打不罵,群眾說天下哪有這樣的軍隊,吃啥給啥錢。一位東北抗聯老戰士說,軍民的關系說是魚水之情一點不假,沒有老百姓,東北抗聯別說打敵人,連活都活不了。正是由於東北抗聯成功的群眾工作,人民群眾纔把東北抗聯戰士看作是自己的子弟兵,像對待親人一樣捨生忘死地為東北抗日聯軍提供給養和兵源,使之成為部隊與日偽軍長期戰斗的後方堡壘,也擴大了黨在東北人民中的影響力。
東北抗日聯軍這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武裝,在漫長艱苦的戰爭歲月裡以生命和鮮血頑強地抵御侵略,捍衛著中華民族的獨立與尊嚴。在艱苦的14斗爭中,牽制了大量日軍,有力地配合了全國抗戰,以東北抗聯為主要力量開闢的中國抗日東北戰場,與中國國內其他戰場一樣,有著同樣重要的歷史地位。軍隊是國之利器,今天,在中國共產黨光輝旗幟領導下,繼承了先輩光榮傳統的新一代人民軍隊,必能成為共和國堅強的鋼鐵長城,守護中華民族走向偉大的復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