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哈爾濱
搜 索
在紅軍長征勝利鼓舞下的東北抗聯西征——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
2017-07-31 10:06:42 來源:奮斗2016年第11期  作者:中共黑龍江省委黨史研究室 曲曉溪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今年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80年前,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戰勝千難萬險,勝利完成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裡長征,譜寫了中國革命的光輝篇章。紅軍長征的勝利給戰斗在東北抗日戰場上的抗日聯軍以巨大鼓舞。東北抗日聯軍為突破敵人『大討伐』,開闢新的根據地,與北上抗日的紅軍和黨中央取得聯系,進行了艱苦卓絕的西征。他們與主力紅軍遙相呼應,共同為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展開了英勇、堅決的斗爭。

  

  長征是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跡。從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走過荒無人煙的草地,翻過連綿起伏的雪山,經過無數次激烈的戰斗,勝利進行了戰略大轉移。在此期間,國內形勢發生了重要變化,中日矛盾進一步尖銳,亡國滅種已經成為擺在每個中國人面前的現實威脅。這種局勢的變化,向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新的要求,救亡圖存、拯救民族危機成為黨的重要歷史任務。

  中國共產黨適時將軍事上的戰略轉移和政治上的戰略轉變密切聯系起來,把紅軍前進的大方向與建立抗日的前進陣地聯系起來。1936年初,組織了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渡河東征,抗日討逆,為全國抗日同胞打先鋒申義憤』。

  消息傳到東北,極大地鼓舞了東北抗聯的抗日斗爭。自1934年10月,黨中央領導紅軍開始長征以及負責白區工作的上海中央局遭到破壞後,東北黨組織與黨中央逐漸失去聯系。孤懸敵後的東北黨組織和抗日聯軍時刻關注中央紅軍的動向,通過不同渠道得知紅軍長征不斷取得勝利及准備北上抗日的消息。

  東北抗聯第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曾在日記中記載中央紅軍的有關情況。在中共珠河縣委關於紅五月工作決議中,也曾提到了紅軍在貴州、四川取得的勝利,並寫道『只有蘇維埃與紅軍纔能救中國』。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六軍在成立宣言中還指出:『紅軍進攻的力量是日蕩千裡。……同時與東北人民革命軍、反日游擊隊、反日義勇軍遙相呼應;組織中國抗日聯軍,號召中國各界人士,建立中國國防政府,共同進行神聖的反日民族革命戰爭,這使日本帝國主義內心發抖無所措手足了。』可見,東北黨組織和抗日聯軍對紅軍長征高度評價並對紅軍的勝利充滿信心。

  同時,東北抗聯對紅軍北進抗日也急切期待,迫切盼望盡快打開與關內黨中央的聯系通道,聯合中央紅軍與日本侵略軍作戰。東北抗聯第一軍軍長楊靖宇一直想盡快實現與關內的黨中央、紅軍取得聯系。正值參加共產國際『七大』的魏拯民從莫斯科歸來,帶回關於紅軍長征取得勝利的消息和中共駐共產國際要求抗聯部隊西征熱河,擴大游擊區域與紅軍相接近的指示。楊靖宇聽後十分振奮,並表示贊同,他認為:組織部隊向遼西、熱河遠征,有希望與進行東征的紅軍抗日先鋒軍靠近,打開與關內聯系的通道,如有可能也可由西征部隊將關內抗日軍隊引入東北,參加抗日游擊戰爭。這對於直接取得黨中央對東北抗日武裝斗爭的領導,對於改變東北抗日聯軍孤軍作戰的局面,意義是十分重大的。

  因此,東北黨組織和活動在北滿、南滿、吉東地區的抗日聯軍迅速采取有力措施。抗聯各部在不同時間分別召開會議,根據對中國和東北抗戰趨勢的明確判斷,在充分分析所屬部隊所處斗爭環境的情況下,確定了抗聯部隊向西南方向前進,策應紅軍北上抗日,並進行戰略轉移的基本策略。

  二

  東北抗聯各路軍在紅軍長征和勝利的鼓舞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西征,從1936年至1938年,西征部隊的足跡遍及南自遼寧省東邊道、東自松花江、牡丹江下游、北自小興安嶺的東北廣大地區。

  西征是在陝北紅軍東渡黃河、北上抗日後進行的。紅軍長征最直接的原因是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考慮到重開革命新局面,中共中央主動進行戰略轉移進行長征。其起因來自民族內部矛盾。但東北抗聯的西征完全是中日民族矛盾的結果。東北抗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九一八事變後,一直與凶惡的日本侵略者進行頑強的斗爭。隨著中日矛盾的加劇和東北抗日斗爭形勢的變化,進行西征,打通與黨中央和關內人民抗日武裝力量的直接聯系,改變東北抗日聯軍孤軍抗戰的局面越來越迫切地成為東北抗聯部隊需要解決的問題。雖後因強敵阻撓或氣候等原因,未能達到這一目的,而且付出了相當代價,但這畢竟是『東北抗日聯軍同陝北向長城移動中的抗日紅軍相呼應的首次試探』。這種積極與黨中央及紅軍、八路軍的戰略意圖相配合,並堅持與其打通聯絡的頑強意志令人欽佩。

  西征是為跳出敵人包圍的一次重要戰略轉移。紅軍長征的戰略意圖之一是為跳出敵人包圍圈,保存革命力量,開闢新的根據地。東北抗聯領導的西征也是如此。隨著紅軍東征以及七七事變後抗日斗爭高潮的到來,東北抗聯為配合全國總抗戰,積極主動出擊,直接威脅到了日本帝國主義侵華後方基地的安全。1937年末1938年春,日偽當局根據『三年治安肅正計劃』,進行了瘋狂的『大討伐』。為粉碎敵人『聚殲』抗日聯軍的陰謀,開闢新的游擊區,並試圖達到『與內地抗戰前線有呼應動作』的目的,中共北滿臨時省委、吉東省委及其領導下的抗聯部隊分別召開會議,決定進行西征。第二路軍由所屬第四、第五軍主力部隊近700人組成,到五常、舒蘭一帶開闢新的抗日根據地。北滿抗聯部隊(後編為抗聯第三路軍)除留少數部隊在原地堅持斗爭外,迅速撤離舊區,突破敵圍,穿越小興安嶺向黑嫩平原的海倫、通北等地遠征。雖抗聯第二路軍遭受重大挫折,但北滿抗聯部隊經過半年多的行軍,衝破艱難險阻分批到達預定地點,粉碎了日偽當局妄圖『聚殲』抗日部隊於松花江下游的陰謀,保存和發展了抗聯的有生力量,為以後開展黑嫩平原游擊戰和繼續堅持抗日游擊戰爭奠定了堅實基礎。

  西征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的政治影響。紅軍長征勝利後,毛澤東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一文中評價道:『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東北抗聯的西征部隊與紅軍長征部隊一樣,高度重視宣傳工作,在西征途中也起到了宣傳隊和播種機的作用。西征途中,抗聯部隊經常開展宣傳工作,成為群眾斗爭的宣傳發動者、組織者、領導者。各路軍或設有宣傳乾事,或組成宣傳小組,向群眾宣傳黨的抗日主張,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生動活潑。他們通過報刊刊登抗聯領導人發表的檄文,宣傳軍隊英雄事跡,通過漫畫揭露日偽統治罪行,通過傳唱革命歌曲激發群眾抗日熱情。西征各部還認真執行黨的各項紀律,時刻注意維護群眾利益,使人民群眾真心擁護抗聯,播下了革命和抗日的種子,許多原來對共產黨不是很了解的群眾在黨的感召下,逐步理解並支持東北抗聯的抗日活動。

  西征是一場艱苦卓絕的軍事遠征。東北抗日聯軍的十四年斗爭與紅軍兩萬五千裡長征、南方三年游擊戰,同被譽為中國革命的『三大艱苦』。據統計:紅軍長征經過14個省,先後翻越幾十座高山,渡過幾十條河流,經沿途損耗,到湘江戰役之後,中央紅軍和中央機關人員從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至3萬多人。其歷時之長,行程之遠,敵我力量之懸殊,自然環境之惡劣,在人類戰爭史上都是罕見的。而抗聯西征所經歷的艱苦更是難以想象的。由於獨特的地理和氣候條件,抗聯戰士不僅要面對紅軍長征途中面對的問題,還要突破人類生存極限,與惡劣的自然環境做斗爭。在東北尤其是北滿地區,冬季長達半年之久,抗聯指戰員經常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嚴寒天氣下,爬冰臥雪,舉步維艱,連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都無法滿足。部隊幾日、十幾日缺糧斷炊是常事,只能靠樹皮、草根果腹。『火燒胸前暖,風吹背後寒』是艱苦西征的真實寫照,許多抗聯乾部和戰士在西征途中、凍死、餓死或病歿,非戰斗減員佔據了西征部隊傷亡的很大部分。但東北抗聯的指戰員並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百折不撓。他們以紅軍為榜樣,以其鋼鐵的意志,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作風,完成了這次遠征。

  西征閃爍著東北抗聯精神的光輝。紅軍長征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對紅軍的『大圍剿』,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其表現出的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革命必勝的信念、艱苦奮斗的精神和一往無前、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成為激勵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前進的巨大動力。而在紅軍長征精神鼓舞下進行的東北抗聯西征,則閃爍著東北抗聯精神的光輝。在國家民族遭受危難的關鍵時刻,東北抗聯高舉抗日旗幟,為打通與紅軍的關系,保存抗日力量進行了艱苦卓絕的西征。在西征途中,他們不畏強暴,勇赴國難,甘願拋頭顱、灑熱血,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中,堅忍不拔,與敵人苦斗周旋,『八女投江』那震撼人心的英雄壯舉就發生在西征的歸途上。這一切充分體現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包括忠貞報國,艱苦奮斗,英勇拼搏,不屈不撓,不懼犧牲、國際主義等精神在內的東北抗聯精神。它是偉大抗戰精神的具體體現,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今天,我們走在新的長征路上。要繼續大力弘揚長征精神、東北抗聯精神,走得再遠都不要忘記過去,堅守初心,堅定信念,接過歷史的接力棒,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擔當、前行!

責任編輯:連冬雪

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