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數千年來積累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底蘊,愛國情操、堅貞氣節、團結精神和頑強意志是其中精髓。這種精髓,在東北抗日聯軍身上也得到了生動體現。
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
愛國情操是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的源泉,也是東北抗日聯軍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中與敵人堅持斗爭的精神動力。
愛國情操是人們對自己國家一種朴素而直觀的感受,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關於愛國的表述比比皆是。春秋末年的《左傳》中就有『臨患不忘國,忠也』的詞句;三國時的曹植曾寫道:『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宋朝時的陸游曾寫道:『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明朝時的於謙曾寫道:『一片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忠家』;清朝時的林則徐曾寫道:『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對祖國忠貞的情感,為國家奉獻的行為,千百年來一直為人民所尊敬傳頌。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蓄謀已久的事變,短短時間內,東北大片河山陷於敵手。深重的民族危機面前,東北民眾不甘奴役,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觀念,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和發動下,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的引領下,攜手組成東北抗日聯軍,站到了抵抗侵略者的最前線。
東北抗日聯軍《十大要義歌》中的第一句就是『拯救危亡,神聖天職,以身許國,誓死抗日;我軍人第一要義。』東北抗聯第十一軍副軍長張甲洲,出生於地主家庭,先後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纔華橫溢的他本可以有安逸前途,卻斷然放棄,投筆從戎,成為一名馳騁疆場的抗日將領,直到最後為國捐軀。抗聯第五軍第二師師長傅顯明,早年在東北軍當兵,九一八事變後目睹國土淪陷、同胞受難的殘酷現實,激起他強烈的愛國熱情,後加入東北抗日聯軍,歷經無數艱苦危險的戰斗,毫不動搖。最終在一次敵眾我寡的突圍戰中壯烈犧牲,臨終時仍高呼『中華民族萬歲!』
就是這樣以身許國的壯志,就是這樣為國犧牲的忠誠,激勵著抗聯戰士們不屈不撓地戰斗。據抗聯領導人之一周保中的推算,1931年至1937年間,抗聯殲敵人數約為103500人。而據日本陸軍省1936年3月公布的數字,九一八事變至1935年末,日本關東軍戰死4200人,傷病17.13萬人。日本關東軍參謀部統計,1936年日偽軍戰死者627人,傷1417人;1937年1月至9月,死傷518人。據日本原生省戰後統計,從1937年七七事變至1946年初,日軍在東北陣亡約4.6萬人,加上受傷人員約13萬餘人。由此能看出東北抗日聯軍對關東軍造成的巨大殺傷。同時,抗聯不斷出擊襲擾日偽軍,極大地動搖了其在東北的殖民統治。關東軍頭目本莊繁曾言:『要清除東北敵軍,非用3年工夫、10萬精兵不可。』這就是東北抗日聯軍踐行以身許國、誓死報國的誓言,對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二、視死如歸,威武不屈的民族氣節
氣節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的脊梁,即堅持正義,有所不為的志氣與節操。《孟子?滕文公下》中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表述。中華民族崇尚高潔堅貞的品德,敬佩視死如歸的氣概。從屈原《九章》中的『苟餘心其端直兮,雖僻遠之何傷』,到於謙的『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從李清照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從抱旌持節的蘇武,到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這些人物和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廣為流傳。就是這種對信念和操守堅貞不移的氣節,支橕著中華民族走過一次次危境,始終屹立於世界文明之林。
日本侵略者佔領東北後,實行殘暴的法西斯統治,對東北抗日力量進行不斷的屠殺、鎮壓與『討伐』。一場場戰斗中,無數抗聯將士血灑疆場,英勇犧牲,其中師以上領導人100餘人,軍以上者30餘人。周保中曾在一封給黨中央的信中寫道:『優秀忠實的乾部不斷的犧牲,群眾斗爭中提拔的、培養的、教育的,趕不上犧牲的多』,但他始終教育指戰員們:『我們必須時刻准備上刺刀和敵人短兵相接,作最後的衝鋒肉搏。寧肯為民族解放而流血,保全革命的貞操和氣節,不能絲毫放棄共產黨的主張,不能變更共產黨革命的態度。』
抗聯第五軍第三師第八團第一連十幾名戰士在一次戰斗裡,為守衛通往總部及密營的道路,在連長李海峰的帶領下,堅守小孤山陣地,與400多日偽軍從黎明戰至天黑。李海峰雙腿被炮火炸斷,就讓戰友抬起自己繼續射擊。最終,他讓副官帶著文件與3名負傷戰士撤退,自己則在打完子彈後拉響手榴彈與包圍過來的敵人同歸於盡。其役共斃傷日偽軍100多人,留守作戰的12名抗聯戰士全部壯烈犧牲,小孤山從此改名為『十二烈士山』。
東北抗聯第五軍第一師婦女團的八位女戰士,隨部隊西征時在烏斯混河邊被千餘日偽軍包圍。為掩護大部隊安全轉移,她們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戰至子彈耗盡時,面對敵人逼降,八位女戰士寧死不屈,在指導員冷雲的率領下,毅然挽起手來投入冰冷的烏斯混河。她們之中,年齡最大的23歲,最小的只有13歲。
著名抗日女英雄、東北抗聯第三軍第二團政委趙一曼,出生於四川省一個地主家庭,在九一八事變後趕赴東北,克服種種困難,領導工人運動和組織農民武裝,成為人民傳頌的抗日女傑;在受傷被捕後,面對敵人種種酷刑折磨,始終鐵骨錚錚,堅貞不屈,連殘暴的日本軍官都不得不為之嘆服。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就是這樣不畏槍炮的勇毅,就是這樣不懼屠刀的堅貞,抱定信念的東北抗日聯軍將士,前赴後繼、視死如歸,在東北的白山黑水間,以鮮血和生命詮釋了威武不屈的民族氣節。
三、萬眾一心,和衷共濟的團結精神
團結,是由多種情感聚集在一起而產生的一種精神,指為了集中力量實現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務而聯合、配合。中華傳統文化中歷來注重團結精神,這是民族得以凝聚不散、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證。《國語》中曾有『眾心成城,眾口鑠金』的記載;《孫子》中寫道:『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共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墨子》中寫道:『《湯誓》曰:「聿求元聖,與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十四年漫長的戰斗歲月裡,東北抗聯眼前的形勢極端險惡。面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日偽軍,除了堅持戰斗外,還必須要團結起各民族、各階級、各階層的一切抗日力量,發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國際主義精神,凝聚力量,共同打擊敵人。
1933年,根據黨中央《一·二六指示信》精神,東北黨組織著手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附近義勇軍和山林隊協同作戰。1936年2月,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發布《為建立全東北抗日聯軍總指揮部決議草案》,決定將東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部隊統一稱為『東北抗日聯軍』。這是東北最廣泛的抗日統一戰線,原本出身不同、信仰各異的愛國軍民團結在一起,?力同心,攜手抗日。
第十軍軍長汪雅臣,原是一支反日山林隊首領,名號『雙龍』,後接受中共珠河縣委改編,從此以東北抗日聯軍第十軍軍長的身份,率部征戰沙場,屢立戰功,最後在突圍戰斗中為救援戰友以身殉國。為紀念這位出身綠林的抗日英雄,他犧牲前率部留駐的村子,在建國後更名為『雙龍村』。
除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東北抗日聯軍還充分發揚了國際主義的團結精神。東北抗聯中有很多朝鮮流亡愛國者和共產黨員,他們加入抗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和中國軍民共御外侮。如後來成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領導人的金日成,就曾任抗聯第二軍第三師師長,與周保中、李延祿等中國將領多次協同作戰。由於日本對蘇聯的侵略野心,中蘇兩國也站在了一條戰線上,東北抗聯的戰斗,牽制了關東軍的大批兵力,使其遲遲無法對蘇聯發動戰略進攻。在1940年抗聯最艱險的時刻,蘇方接納其入境整訓,給予了很大支援。抗聯也不斷派遣小部隊回東北執行偵察任務,為蘇軍提供了大量寶貴的軍事情報。1945年8月,蘇聯紅軍向關東軍發動強大攻勢,東北抗日聯軍配合反攻,直到日本宣布投降,東北獲得光復。
《易經》有雲:『二人同心,其力斷金』,東北抗日聯軍在十四年不屈不撓的抗日戰爭中,以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匯聚力量,並肩戰斗,互相援助,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直到奪取最終的勝利。
四、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是一個崇尚自強精神、堅韌意志的民族,《周易》有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左傳》有雲:『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孔子家語》有雲:『篤行信道,自強不息』;《宋史》有雲:『外有敵國,則其計先自強。自強者人畏我,我不畏人』。『愚公移山』、『臥薪嘗膽』等故事,千百年來家喻戶曉。這些無不體現了對意志的尊敬推崇,在艱難環境中不低頭,不放棄;在遭遇磨難挫折時不灰心,不氣餒,纔能迎來最終的勝利。
東北抗聯所處的斗爭環境之艱苦,是世界戰爭史所罕見的。日軍不斷進行殘酷的『討伐』、『圍剿』,後來更以『集團部落』的形式割斷部隊與群眾的聯系。在長達十四年的斗爭中,東北抗日聯軍獨懸敵後,沒有任何物資、兵力、金錢的支援,後來更完全失去了和黨中央的聯系。東北地處高寒,冬季漫長,抗聯長期在山間作戰,冬季跋涉於天寒地凍的密林,雪深過膝、冷徹肺腑;夏季則穿行於叢林沼澤之中,日曬雨淋,蚊蟲叮咬。部隊經常斷絕給養,只能以樹皮草根充飢,以冰雪解渴,甚至餓著肚子與敵人周旋。可以說,東北抗日聯軍的將士們,是以當代人類最低的生存條件,進行著一場中外戰爭歷史上罕見的長期斗爭。但就是這樣艱苦卓絕的環境,卻不曾磨滅戰士們堅忍不拔的意志,始終踐行著『一息尚存、誓死抗日』的信念。
跟中央失去聯系,抗聯領導乾部們就想法設法地進行聯絡,除了派人進關尋找黨組織外,還曾兩次組織部隊西征,意圖與黨中央和紅軍取得聯系。面對強大敵人,抗聯揚長避短,展開機動靈活的游擊戰,同時開闢游擊根據地,使之成為與敵人長期周旋的依托。在敵人廣修『集團部落』,根據地被大肆破壞之後,抗聯在一些易守難攻的山林處建立密營。艱苦而靈活的游擊戰,無疑是東北抗聯自強精神的精彩寫照。
面對惡劣的生存環境,抗聯指戰員沒有被嚇倒,而是以頑強意志忍受和克服,努力生存,堅持戰斗。周保中曾在日記中記述:『備嘗勞碌艱辛,實無有加於我東北抗日游擊戰士者。雖如是其苦楚,我部隊官兵尚能安之如常,為民族國家爭生存,為人生志節而反抗日寇,固應如此。』抗聯第一路軍總指揮楊靖宇,由於叛徒告密被敵人重重追襲包圍,面對勸降,他大義凜然,毫不動搖,堅持戰斗到犧牲。敵人困惑於如此環境他如何生存,便解剖了他的遺體,發現胃裡竟然沒有一粒糧食,只有未能消化的草根、樹皮和棉絮。這種意志連日軍都為之敬服畏懼,稱其為『真正的武士』。東北抗聯第三路軍總指揮李兆麟在率部西征時曾和戰友們作《露營之歌》,歌詞中充滿昂揚斗志和英雄氣概。雖然『足潰汗滴氣喘難、冷氣侵人夜難眠』,盡管『煙火衝空起,蚊吮血透衫』,哪怕『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但抗聯戰士們堅定的意志、樂觀的豪情『踏破興安萬重山』,發誓要『黑暗一掃完』、『奪回我河山!』
就是這樣百折不撓,不畏艱險的自強精神,就是這樣堅忍不拔,連侵略者都為之膽寒的頑強意志,支橕著東北抗聯將士們跋山涉水,爬冰臥雪,堅持斗爭,最終迎來勝利的曙光。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愛國情操、堅貞氣節、團結精神和頑強意志,這些信念貫穿於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歷程中,流淌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血脈裡,閃爍在東北抗日聯軍將士們的戰斗精神中。這是先賢留給我們的傲人財富,是先烈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永載史冊,永不磨滅,永遠鼓舞後人奮發向上,將中華民族推向偉大的復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