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抗日聯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它從反日游擊隊到東北人民革命軍,再到東北抗日聯軍,是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過程。也是中國共產黨根據時局的變化,不斷調整黨對軍隊建設的策略,以適應抗日戰爭發展的過程,因而抗聯部隊的番號也就隨之不斷變化。
反日游擊隊。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中國共產黨認識到,滿洲黨的中心任務『決不是僅僅籠統地提出罷工、罷課、罷市反對日本帝國主義』,『而要更切實地更抓住中心地提出滿洲群眾自動武裝起來,趕走日本帝國主義,建立自己政權』。黨中央提出了在東北建立黨直接領導的抗日游擊武裝的任務。這時,黨在東北還沒有自己的武裝,為了迅速建立黨直接領導的抗日武裝,1932年初,中共中央和中共滿洲省委把創建游擊隊、開展游擊斗爭作為黨的中心任務。中共滿洲省委和各地黨組織派出了許多優秀乾部深入到農村,積極開展發展武裝工作。經過艱苦努力,1933年初,中共滿洲省委領導的抗日游擊隊先後在南滿、北滿、東滿、吉東等地崛起,相繼成立了十多支反日游擊隊。這時的部隊番號各異,有的叫工農義勇軍,有的叫反日游擊隊,還有的叫工農義務隊等,但一般在黨內稱為反日游擊隊。1932年『北方會議』執行中央關於建立紅軍的決議,一些反日游擊隊打起了中國工農紅軍的旗號,如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六軍江北獨立師、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二軍南滿游擊總隊、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三軍湯原民眾反日游擊中隊、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七軍海龍游擊隊等。
東北人民革命軍。1933年1月26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以中共中央名義給滿洲省委發來指示信,轉變『左』的政策,開始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要求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抗日。在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指引下,各地主動團結義勇軍、山林隊,游擊隊迅速發展壯大,抗日力量不斷增強。各地開始建立人民革命軍,名稱也不完全一致,南滿游擊隊合組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東滿游擊隊合組為人民革命軍第二軍,北滿的珠河游擊隊組建為人民革命軍第三軍,北滿的湯原游擊隊組建為人民革命軍第六軍;而吉東的救國游擊軍組建為抗日同盟軍第四軍,吉東的邊區軍與寧安游擊隊合組為反日聯合軍第五軍。盡管這些在黨統一戰線旗幟下組成的人民革命軍名稱不同,但其性質是相同的。各地人民革命軍還與相靠攏的義勇軍、山林隊在『不投降、收復失地抗日到底、允許民眾武裝抗日』三項條件下,建立起聯合指揮部,共同抗日。
東北抗日聯軍。1935年8月1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名義,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宣言號召『組織全中國統一的國防政府』,『組織全中國統一的抗日聯軍』。 10月11日,東北各抗日武裝以東北抗日聯軍名義,發表通電擁護建立全國統一的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1936年2月10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提出《為建立全東北抗日聯軍總司令部決議草案》,提議統一將東北人民革命軍的名稱改為『東北抗日聯軍』。2月20日,東北抗聯各軍負責人聯名發表《東北抗日聯軍統一軍隊建制宣言》,宣布東北各抗日武裝改組建制為東北抗日聯軍。在各級黨組織的領導和組織下,至1937年11月,東北人民革命軍陸續編成東北抗日聯軍11個軍,人數達到3萬多人。
東北抗聯三個路軍。根據各游擊區獨立自主開展游擊戰爭的實際需要,中共滿洲省委於1936年1月撤銷,之後陸續建立了南滿、北滿、吉東三個省委。在三個省委的領導下,各個游擊區的抗聯部隊分區開展游擊活動。1936年2月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發表《為建立東北抗日聯軍總司令部決議草案》提出『暫時我們自己軍隊和關系密切的友軍成立三個方面軍,南滿一軍活動區和二軍一部活動區為第一方面軍,二軍和五軍活動區改為第二方面軍,三軍、四軍湯原等活動區改為第三方面軍。1936年7月,根據實際情況,在南滿,成立了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下轄第一軍、第二軍。1937年10月,在吉東,成立了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下轄第四軍、第五軍、第七軍、第八軍、第十軍等。在北滿,由於1936年初已經成立了東北民眾反日聯軍總司令部(後改為東北抗日聯軍總司令部,1937年7月後又改為北滿抗聯總司令部),因而第三路軍在1939年5月正式成立,下轄第三、六、九、十一軍。三個路軍的成立,對南滿、吉東和北滿抗聯部隊起到了統一組織,統一指揮,統一行動的作用,促進了各地抗日斗爭的發展。
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1940年後,東北抗聯在日軍瘋狂『討伐』和『圍殲』下,進入到最為艱苦的時期,抗聯隊伍減員嚴重。為了保存實力,加強訓練,提高素質,以圖再戰,1940年3月,東北抗聯代表與蘇聯遠東方面軍代表在蘇聯的伯力城舉行首次伯力會議。提出必要時刻抗聯轉入蘇聯境內活動。由於斗爭形勢進一步惡化,年底前後東北抗聯第一、第二路軍各一部向中蘇邊界轉移。1940年底到1941年3月,雙方在伯力召開了第二次伯力會議。在此次會議上東北抗聯代表堅決反對東北抗聯人員並入蘇聯紅軍建制,主張堅持中共東北黨組織及東北抗聯的獨立性,同時接受蘇聯紅軍的編制原則及其幫助和指導。這得到了蘇聯當局的同意認可,申明不乾涉中共滿洲黨組織的內部工作。東北抗聯餘部逐漸過境後,在蘇聯境內設立了北野營和南野營。1942年8月1日,在兩個野營的基礎上成立東北抗聯教導旅,該旅由蘇聯遠東方面軍代管,授予蘇聯工農紅軍獨立步兵第八十八旅的番號。東北抗聯教導旅成立後,按正規化的要求,加強了軍政訓練,開展了汽車駕駛、無線電通信、空降跳傘、滑雪等特種訓練,提高了廣大指戰員的戰術水平和作戰能力,為最後的抗日大反攻以及建立東北根據地做出了重要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