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哈爾濱  >  賓縣
搜 索
賓縣科學儲糧解民懮 玉米"上樓"助農戶減損增收
2017-11-20 09:32:44 來源:中國哈爾濱政府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玉米上樓,賣糧不愁;科學儲糧,減損增收。』在賓縣農戶嘴裡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十六個字把科學儲糧的好處說到了點兒上。

  如同春種秋收,賓縣玉米種植戶習慣成自然,每年秋收後並不著急賣糧變現,而是將玉米棒子儲在自家的小糧倉裡,待到來年四五月份纔琢磨出手。

  『今年我們在全市鄉村大力推廣賓縣的科學儲糧方式,目的就是為了讓農戶手裡有糧心中不慌,讓農戶腰包再鼓一點。』市糧食局副局長劉雲敏說。

  改變儲糧方式 農戶腰包變得更鼓了

  4日,記者走進賓縣常安鎮營口村李俊家,看到他家院裡,一個架離地面近一米、鋼網編制的糧倉裡,滿滿的都是金燦燦的玉米棒子。『我們村裡人都叫它玉米樓子,賓縣十戶得有八九戶種玉米,隨便在村裡轉一圈,玉米樓子幾乎家家有。』李俊說,早些年沒有玉米樓子時,玉米收回來就堆在院裡院外的地上,要趕在春節前賣了纔算完活兒。最近幾年,種旱田的農戶家裡玉米樓子幾乎成了『標配』,『地趴糧』很少見到了。

  從『趴地』到『上樓』,變一下好處不少。營口村種糧大戶楊成發今年種了40畝玉米,在他家院子裡,長20米、寬1.5米、高2米的玉米樓子格外顯眼。『以前玉米出售前一般都堆在地上,容易發霉,而且貓叼狗啃耗子偷吃也浪費不少。』楊成發說,玉米樓子解決了這些問題,玉米上了樓,通風好,貓狗耗子都咬不到。

  儲存得好,纔能賣得好。玉米樓子還能讓農戶打『時間差』,把玉米賣出好價錢。『土裡刨金子,農民都想早點賣糧賺錢,秋收後糧食紮堆上市價格肯定低。我們把玉米存到樓子裡,等來年四五月份晾成乾糧後再賣,賣的人少了,玉米品質高了,自然就更值錢了。』楊成發算了一筆賬,去年5月份,他以0.9元/斤的價格賣了4萬斤乾玉米,而前一年烘乾的玉米只能賣到0.75元/斤。『再加上科學儲糧減少損耗,多賺了近8000元。』

  玉米樓子在賓縣成為『標配』。

  消滅『地趴糧』 玉米大縣的增收高招

  玉米樓子在賓縣成為『標配』,並不是巧合。

  記者從賓縣農委了解到,賓縣是玉米大縣,現有耕地面積244.7萬畝,其中玉米佔總耕地面積的90%以上,年產玉米超百萬噸。近年來,玉米價格持續走低。賓縣一方面倡導調整種植結構減少玉米種植面積,另一方面高度重視農戶科學儲糧工作。

  首先,賓縣農委組織專家、技術人員深入各屯各戶,向農戶推廣鋼網式儲糧倉,確保玉米離地存儲,以便達到防鼠、防霉、防雨雪、保持南北通風等效果。其次,還在儲糧技術上對農戶進行指導,很多玉米種植戶學會了根據玉米水分合理確定脫粒時間,並在脫粒前挑出生霉棒等,避免互混影響質量,還學會了脫粒後晾曬降水、過篩清雜,掌握了售前通風保管等一系列注意事項。『增收的路怎麼走?種植結構轉型是一條腿;想方設法減少糧食產後損失,引導農戶在儲好糧的基礎上,選擇好賣糧時機是另一條腿,一起發力,路纔走得穩。』賓縣農委負責人告訴記者。

   失去價格保護 科學儲糧亟待全市推廣

  既然玉米上『樓』好處一籮筐,為啥其他區縣的農戶不爭相效仿?『有的農戶不了解科學儲糧的好處,不想投錢建儲糧倉;還有的農戶就想第一時間賣糧變現,這都需要我們去引導。』劉雲敏告訴記者,去年國家取消玉米收儲,實行『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玉米全年均衡銷售將成為常態。因此把糧存起來,選擇市場價格走高時再出售,能讓農戶增收不少,因此大力推廣科學儲糧更有必要。

  她解釋說,玉米市場化銷售,價格波動完全靠市場調節,賣糧的時機就變得特別重要。這個月賣和下個月賣價格可能差很多,所以就要求農戶要先儲好糧,保證玉米質量,纔能等到合適的銷售時機。否則玉米存不住,或者發霉變質,或者被家畜啃食,那還怎麼等到好的銷售時機?所以,開展消除『地趴糧』攻堅戰,推廣玉米『上樓』,是破解農民『手中有糧心卻慌』的好辦法。

  『科學儲糧後,如何把握銷售節奏,始終是農民的一個軟肋。這也需要我們做好指導,讓農戶能夠第一時間了解行情,適時出售糧食,爭取好糧賣好價。』劉雲敏告訴記者。

責任編輯:連冬雪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