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2月1日訊 1月31日,生活報記者從省住建廳獲悉,為加快推進城市公廁建設改造,省住建廳下發了《關於推進『廁所革命』加強全省城市公廁建設與管理的通知》。《通知》提出,借鑒哈爾濱市『城市廁所開放聯盟』行動的經驗,號召沿街單位、商家等各類場所開放廁所,簽訂對外開放協議書,統一懸掛標識牌,列入城市公廁地圖,方便市民游客查詢使用。同時,各地市推行二維碼、導航尋廁等便捷找廁方式,推進我省公廁建設。
今年3月份前完成城市公廁調查與評估
《通知》提出,各級城市公廁建設管理部門要按照『分布合理、數量充足,衛生環保、管理有效,服務到位、如廁文明』的原則,通過新建一批、改造一批、開放一批,逐步建立完善『以固定式公廁為主、活動式公廁為輔、沿街公共建築廁所免費開放』的城市公廁網絡格局。
各地盡快組織開展城市公廁現狀調查和類別評估,並在調查評估的基礎上,根據相關技術規范標准,科學編制城市公廁建設規劃和年度建設改造計劃,優化公廁點位布局,使城市公廁在布局上與人口(含流動人口)密度相匹配,在數量上達到國家標准要求。公廁的具體選址方案要向社會公示,接受群眾監督,妥善處理『鄰避效應』問題。各地要在今年3月份完成城市公廁現狀調查和類別評估,制定年度新建改造計劃。
注重特殊人群需求設第三衛生間增設兒童廁位
《通知》提出,嚴格按照《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准》的規定,提高女性廁位比例,人流集中場所女性廁位和男性廁位的比例應不小於2:1,其他公廁女蹲(坐)位的比例與男蹲(坐、站)位原則上不小於3:2。
要注重特殊人群如廁需求,因地制宜設立方便老幼、殘疾人等使用的第三衛生間,增設無障礙廁位和兒童廁位,以及盲道、輪椅坡道、扶手抓杆等人性化設施設備。要大力發展環保、節能和生態型城市公廁,鼓勵節水節能、低碳環保、防冰防凍等新能源、新技術應用,推進城市公廁技術的生態化、低碳化、智能化、人性化。
借鑒冰城經驗號召沿街商家等廁所對外開放
《通知》提出,各地要充分利用公共場所和沿街單位廁所資源為社會服務,鼓勵城市街道周邊黨政機關、企業事業單位、餐廳、超市、商業服務窗口、賓館飯店等內部廁所向社會開放,從而有效彌補和解決局部城區公廁數量不足、分布不盡合理、新建選址困難等問題。
各地要積極借鑒哈爾濱市近期組織開展的『城市廁所開放聯盟』行動經驗,號召沿街單位、商家等各類場所積極參與『廁所革命』,簽訂對外開放協議書,統一懸掛標識牌,列入城市公廁地圖,方便市民游客查詢使用。制定完善運營補償及長效管理機制,可采取對成員單位給予資金補貼、減免垃圾處理費或配發衛生潔具等方式進行補償,對管理達標的成員單位,每年可分等級給予一次性獎勵。
項目新建改造按規定配建公廁否則不得通過驗收
《通知》提出,居住小區、商業服務、文化體育、醫療衛生、交通客運等項目新建改造過程中,要按規定的數量和面積配建公廁等環衛設施,否則不得通過驗收。要加快改造城市老舊公廁,特別是棚戶區內的旱廁和設施陳舊老化的公廁,改造後的公廁應達到國家規定的二類以上標准。在老城區改造過程中,嚴禁隨意拆除現有公廁,確因特殊原因需拆除的,要遵循『拆一補一、就近建設』的原則進行審批,不得減少城市原有公廁數量和建築面積。
充實完善公廁數據宣傳推廣導航尋廁
《通知》指出,住建部打造的『全國城市公廁雲平臺』,通過平臺APP和公眾號可為用戶提供公廁查詢、評論、問題反饋等服務。通過巡檢APP和後臺管理,可為公廁主管部門利用平臺實現公廁管理、問題跟蹤、公廁狀況巡查等功能。各地要盡快對『全國城市公廁雲平臺』進行宣傳和推廣,並在公廁以及其他許可的公共場所,張貼宣傳海報、二維碼等,方便市民和游客關注公眾號、查找公廁、反饋意見和建議。
同時,各地還要落實好省住建廳『互聯網+城市生活』公廁模塊所需的全省城市公廁數據采集錄入工作,充實完善公廁數據。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阿城區打造金源文化主題公園2021/09/06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
- 齊齊哈爾市碾子山區: 『小』城市打造志願
- 張慶偉:持續提昇管理保護質量和水平 努力
- 哈爾濱市建立經營業戶誠信管理機制 3次違
- @高考生!多所駐慶高校招生計劃和方案已提
- 高考期間大慶天氣『和風陣雨』 最高氣溫29
- 大慶孤兒保障再昇級 最新政策走在全國前列
- 哈爾濱機場第二通道 迎賓路高架橋施工忙
- 首批"提速辦"事項清單公布 失業登記3個工作
- 國家出重拳防止沈迷網游 守護少年的你
- 北京證券交易所三大基本業務規則征求意見
- 中秋假期火車票9月5日起開售
- 鄭州9名公職人員因疫情防控不力被追責問責
- 中國向緬甸撣邦捐贈抗疫物資啟運
- 阿富汗塔利班表示已控制潘傑希爾省除首府外所有地區
- 『伊斯蘭國』武裝分子在伊拉克北部發動襲擊致13死5傷
- 颶風『艾達』暴露美基建問題 多州政府反思應對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