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哈爾濱  >  尚志市
搜 索
尚志市一面坡鎮長營村:從『負債村』到『億元村』
2018-08-27 11:14:51 來源:東北網  作者:李茂林 隋吉鵬 遲亦達 鄭通 岳同明 印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27日訊(李茂林 隋吉鵬 記者遲亦達 鄭通 岳同明 印蕾)上個世紀70年代初,村裡當時的賬面資金是3.76元,外債高達17萬元,村民連溫飽問題都難解決。

  現在,村裡已擁有集體企業28家,村固定資產近3億元,人均純收入近3萬元,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文明村鎮創建工作先進單位、省級生態村、省新農村建設重點示范村是這個村的新標簽。

  這就是尚志市一面坡鎮長營村。

  近日,東北網記者來到長營村,感受長營發生巨變的山山水水,感受長營人的奮斗之路。

填坑造地長出良田。東北網記者 遲亦達 攝

  向『大坑』宣戰

  長營村是尚志市一面坡鎮政府所在地,綏滿公路和濱綏鐵路將村子夾在中間。在村委會樓前的院子裡,記者見到了長營村黨總支書記張秀林。面前的張秀林,頭發全白、脊背微駝、一身迷彩、嗓音洪亮。

  1971年,張秀林被當時的一面坡鎮黨委任命為村黨支書。『那時的長營村是窮得不能再窮了。』張秀林回憶說,村裡耕地面積特少,人均只有一畝半地,是一個『吃飯靠返銷、生活靠救濟、花錢靠貸款』的『三靠村』。

  1983年,全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長營村的土地和前幾年積攢下來的集體資產也面臨著被分掉的境地。張秀林想,村裡除土地之外的集體資產都分了,各家各戶多少都能得點,但這點錢對於每家每戶來說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村裡再想要乾點啥那可就難了。

  如何進一步壯大村集體資產?還得靠土地。長營村西北靠近濱綏鐵路一側有修路取土遺留下來的一片深坑,最深的十幾米,最淺的也要幾米深。張秀林決定把這些深坑填土造田。1993年冬天,長營村正式向『大坑』宣戰。

  這些大坑距離村裡還有一段距離,為了節省時間,張秀林帶領『填坑大軍』就吃睡在大坑邊。每天凌晨3點,他們就起來運沙、運土傾倒在大坑裡,一直乾到晚上9點。

  經過3個冬天的苦戰,約3畝地被『造』了出來。那一年村民們在這片新地裡種下了水稻,3畝地共產了約900斤稻谷。之後又經過10年的奮戰,到2006年,長營村周邊的大坑全部被填平。經測算,填坑異地取土近400萬立方米,共『造』出1480畝耕地,讓長營村的耕地面積翻了一倍。

  現在,這一片規劃齊整的稻田,每年都可以為村裡帶來幾十萬的收入。

尚志市長營村紅樹莓基地。東北網記者 遲亦達 攝

  紅樹莓喜結『財富果』

  一百多年前,中東鐵路修到了現在的尚志市,隨鐵路而來的是一批俄羅斯僑民,他們帶來了香腸、面包、啤酒,當然還有各種各樣的莓,藍莓、紫莓、紅樹莓。莓被廣泛種植於尚志廣袤的黑土地,用於鮮食、釀酒和做果醬。後來,俄羅斯人走了,但那些莓的種子卻落在這裡生了根發了芽。

  盛夏時節,長營村的紅樹莓生產基地裡一派綠意盎然,夏果剛剛被收獲,樹上偶爾還能看到數量不多的紅樹莓,顏色鮮艷,令人垂涎欲滴。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彭佳麗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