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7日訊(李茂林 隋吉鵬 記者遲亦達 鄭通 岳同明 印蕾)上個世紀70年代初,村裡當時的賬面資金是3.76元,外債高達17萬元,村民連溫飽問題都難解決。
現在,村裡已擁有集體企業28家,村固定資產近3億元,人均純收入近3萬元,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文明村鎮創建工作先進單位、省級生態村、省新農村建設重點示范村是這個村的新標簽。
這就是尚志市一面坡鎮長營村。
近日,東北網記者來到長營村,感受長營發生巨變的山山水水,感受長營人的奮斗之路。

向『大坑』宣戰
長營村是尚志市一面坡鎮政府所在地,綏滿公路和濱綏鐵路將村子夾在中間。在村委會樓前的院子裡,記者見到了長營村黨總支書記張秀林。面前的張秀林,頭發全白、脊背微駝、一身迷彩、嗓音洪亮。
1971年,張秀林被當時的一面坡鎮黨委任命為村黨支書。『那時的長營村是窮得不能再窮了。』張秀林回憶說,村裡耕地面積特少,人均只有一畝半地,是一個『吃飯靠返銷、生活靠救濟、花錢靠貸款』的『三靠村』。
1983年,全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長營村的土地和前幾年積攢下來的集體資產也面臨著被分掉的境地。張秀林想,村裡除土地之外的集體資產都分了,各家各戶多少都能得點,但這點錢對於每家每戶來說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村裡再想要乾點啥那可就難了。
如何進一步壯大村集體資產?還得靠土地。長營村西北靠近濱綏鐵路一側有修路取土遺留下來的一片深坑,最深的十幾米,最淺的也要幾米深。張秀林決定把這些深坑填土造田。1993年冬天,長營村正式向『大坑』宣戰。
這些大坑距離村裡還有一段距離,為了節省時間,張秀林帶領『填坑大軍』就吃睡在大坑邊。每天凌晨3點,他們就起來運沙、運土傾倒在大坑裡,一直乾到晚上9點。
經過3個冬天的苦戰,約3畝地被『造』了出來。那一年村民們在這片新地裡種下了水稻,3畝地共產了約900斤稻谷。之後又經過10年的奮戰,到2006年,長營村周邊的大坑全部被填平。經測算,填坑異地取土近400萬立方米,共『造』出1480畝耕地,讓長營村的耕地面積翻了一倍。
現在,這一片規劃齊整的稻田,每年都可以為村裡帶來幾十萬的收入。

紅樹莓喜結『財富果』
一百多年前,中東鐵路修到了現在的尚志市,隨鐵路而來的是一批俄羅斯僑民,他們帶來了香腸、面包、啤酒,當然還有各種各樣的莓,藍莓、紫莓、紅樹莓。莓被廣泛種植於尚志廣袤的黑土地,用於鮮食、釀酒和做果醬。後來,俄羅斯人走了,但那些莓的種子卻落在這裡生了根發了芽。
盛夏時節,長營村的紅樹莓生產基地裡一派綠意盎然,夏果剛剛被收獲,樹上偶爾還能看到數量不多的紅樹莓,顏色鮮艷,令人垂涎欲滴。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聚焦項目實體提供服務 通河縣全力推進產業項目落地投產2021/08/29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
- 齊齊哈爾市碾子山區: 『小』城市打造志願
- 張慶偉:持續提昇管理保護質量和水平 努力
- 哈爾濱市建立經營業戶誠信管理機制 3次違
- @高考生!多所駐慶高校招生計劃和方案已提
- 高考期間大慶天氣『和風陣雨』 最高氣溫29
- 大慶孤兒保障再昇級 最新政策走在全國前列
- 哈爾濱機場第二通道 迎賓路高架橋施工忙
- 首批"提速辦"事項清單公布 失業登記3個工作
- 『五個一百』,浸潤心靈的力量
- 27日新增確診21例 其中本土1例(在雲南)
- 紅色血脈——黨史軍史上的今天|8月28日 重慶談判
- 構建清朗網絡空間,給網絡活力護航 為網絡正氣橕腰
- 俄媒:美情報溯源無『實錘』也不會阻礙其『甩鍋』中國
- 美國拙劣的政治溯源侮辱了科學和世界
- 柬埔寨官員:新冠病毒溯源政治化損害國際抗疫合作
- 搞軍演、拉盟友,美國『秀實力』 東南亞國家為何不買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