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哈爾濱
搜 索
太平品牌的大擔當:積極服務國家建設 承保錢塘江海塘工人的口糧
2018-12-06 11:04:38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6日訊 一段太平品牌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民族保險發展史的縮影。逐本溯源,早期的太平品牌主動將自身發展與國家復興緊密相連,積極服務國家建設;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向全社會傳播保險理念;堅持服務好海內外客戶,兼顧統籌境內境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憑借保障優勢服務抗戰一線,為實現民族獨立、繁榮富強而奮斗,以『為萬世開太平』的大境界,與客戶、伙伴及社會公眾攜手實現『共享太平』的美好願景。

  錢塘江又叫羅剎江,因為流經杭州(古時杭州又叫『錢塘縣』),所以取名錢塘江。這條江雖不算大,但名氣不小。《山海經》、《浮屠書》、《求異記》等典著都曾把農歷八月十八前後的錢塘江大潮『妖魔化』,不是看做海鰍入江,就是認為海龍作怪,稱大潮所淹之處毫無生機,可以說是威力巨大。正是這隅江潮,與太平品牌結下了不解之緣。

  大潮壯美,可對農作物生長和百姓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危害,擋潮防浪全靠修建和加固海塘。舊時候有句諺語,叫作『海塘建得好,浙江「糧倉」保』,所以自唐代開始,歷朝歷代的帝王都琢磨著如何將海塘修築得牢不可摧。直到民國晚期,尤其是抗戰勝利後至建國前的這段時間裡,錢塘江海塘的修築,成了中央政府無比操心的民生大事兒。

  太平保險旗下太平產物保險為浙江省海塘工程局開具的保費收據

  但是,因為連年戰亂、資金技術匱乏、勞動力不足,那個時期的治理工作並不系統。要修海塘就要動用勞動力,有了勞動力就要有修築海塘的一應物資,這其中就包括工人們每天賴以果腹的大米。為了確保海塘修築工作能夠順利完工,切實保障江域沿岸百姓生命安全不受水災威脅,1948年,太平保險與浙江省海塘局訂立保險合同,用於保障存放在倉庫中的500擔大米不受火災損失。合約訂立後,浙江省海塘局於當年8月5日將2850萬元保險費交至太平保險,公司即為客戶開具保費收據。

  太平人壽員工收藏的『茅以昇帶領的專家團隊考察錢塘江水文情況』

  據一位解放前後親歷錢塘江河口綜合治理開發的老專家口述,錢塘江邊一度匯集了國內最優秀的水利專家,茅以昇便是其中之一。據《申報》1946年12月8日刊載的記者采訪報道所示,時任錢塘江海塘工程局局長的茅以昇向記者表示,『中央以整治錢塘江與整治黃河並重』,足見錢塘江海塘於國家建設而言十分重要。在茅以昇及多位工程專家的奔走呼吁下,中央於1948年向工程局撥款43億元,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補助大米1000噸,加之包括太平保險公司在內的民族保險企業的保駕護航,纔使得錢塘江海塘得以順利修築,平穩度過了汛期。

  彼時,由於國內通貨膨脹嚴重,保險業尤其是壽險業遭受了一定的打擊。為了在夾縫中求得生路,太平人壽將業務重心轉移至重慶大後方,同時調整商業策略,與安平、豐盛、中國天一等9家民族保險企業攜手組建意外險分保集團,硬是在洋商保險公司口中『啃下』壽險分保業務,打破了民族保險企業承保能力、限額受外商保險公司挾制的慣例,維護了華商公

  司的信譽,幫助同行共渡難關。太平人壽曾在其告保戶書中表示,『華商公司能有接受國外生意之機會,首先由本公司開一先聲,闢一荊棘,未始非可愉悅之事也。』

  保險行業的商業邏輯本身就是經營和管理風險,應當為百姓和國家分懮。太平保險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承保海塘工人的口糧,是主動將公司發展與戰後重建緊密相連,積極服務社稷民生,主動融入國家工作大局的直觀體現,為國家重點工程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風險保障。

  本系列文章歷史顧問: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學系趙蘭亮教授

  特別鳴謝:太平人壽寧波分公司王小鋒老師為本文提供史料素材

  本系列文章參考文獻:

  ①趙蘭亮:《近代上海保險市場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②中國太平保險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太平發展簡史》,中國金融出版社,2015年第一版。

  ④茅於潤:《我的父親茅以昇》,浙江文藝出版社,2011年。

責任編輯:彭佳麗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