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4日訊(劉伯羽錢璽勇記者遲亦達)走進延壽縣延河鎮團山村,整齊有序的農家小院溫馨宜人,通屯路、屯內路全部硬化,村文化廣場上的村民翩翩起舞,村史館裡人頭湧動,村民脫貧士氣異常高漲,葡萄園、蔬菜園、光伏發電等增收產業項目風生水起……一個貧困村在短短幾年間實現了從貧窮到致富的蛻變,村民們都說離不開『拼命三郎』許書記。
村民們口中的許書記,是哈爾濱市委政策研究室派來的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許雪瑩。從2017年6月到現在的一千多個日日夜夜,他的頭發變白了、皮膚變黑了,但是一顆為百姓脫貧致富服務的心卻始終如一。

改善環境:建設美麗鄉村
團山村有279戶、794人,貧困發生率高達18.2%,團山村貧困人口比重大、土地貧瘠、基礎設施落後、因病因殘致貧多、發展意識不強、種植結構單一等因素,嚴重制約團山脫貧致富的步伐。團山村地處延壽縣的『西大門』,全村4個自然屯,之前只有1個屯實現了屯內路硬化,其他3個屯都是砂石路,當遇到雨、雪等惡劣天氣時,道路積水滿路泥濘,人車行走極為困難,尤其是秋收時候,滿載糧食的農用車壓過幾次,路面就出坑,百姓苦不堪言。
許雪瑩剛駐村就發現了這個情況,通過調研了解情況後,立即向縣政府提交修路的緊急報告。
經多方籌資,省市縣的大力支持,投資220萬元的5.5公裡的屯內路和3.3公裡的通屯路,當年10月建成通車。『這回無論刮風下雨都能出行了,秋收再也不怕車進不了屯了。』72歲的老生產隊長於振江告訴記者,現在路通了,地淨了,農民的心氣也順了。
許雪瑩常說,改變貧困村狀況,先要解決基礎設施問題。駐村第一年,不僅把路修上了,還改造了6戶民房,困擾多年的合格自來水用上了……。
工作隊駐村扶貧以來,就特別注重村容村貌和文化生活建設,開展了清理垃圾、污泥,清理路障,清理柴草垛的『三清』活動,村整體面貌煥然一新。
不僅如此,他帶領村兩委,建立了團山村衛生長效管理機制和村民約束機制,從『根』上徹底改變髒、亂、差的局面。
為民服務:融入百姓身邊
從進村那天起,許雪瑩就再沒把自己當成機關乾部,百姓的疾苦成了自己的鬧心事,百姓家裡的事成了自己家的事。
每次去鎮裡、縣裡辦事,許雪瑩都先在村民微信群裡問一下,誰出門就捎上一程,在車上嘮嘮家常、拉近距離、增進感情。他愛人在醫大二院工作,三年來,他先後帶領村民幾十人次來醫大二院,看病、檢查、閱片。
前年春天一個寒冷的凌晨,71歲的村民張喜仁突發腦梗,老伴高大娘跑到工作隊駐地敲開門,許雪瑩及隊員們迅速起身,開車的開車,背人的背人,從發病到送進縣醫院僅用45分鍾,醫生說如果晚來一會,即使治好,也會留下後遺癥,現在張大爺已經完全康復了。
現在農閑時,佔地2700平方米的村文化廣場上,熱鬧非凡,群眾翩翩起舞,駐村後,許雪瑩整合村裡的廣場舞隊伍,給予服裝、音響等資助。他還邀請哈爾濱市醫院專家為村民義診,並捐助13000多元醫療理療器材及藥品。
扶貧扶志:激發內生動力
為開啟扶貧扶志的閘門,釋放團山群眾的內生動力,推動精准脫貧、促進鄉風文明,許雪瑩組織開展了『政研杯』團山村孝順之星大賽,他把駐村補助款拿出來,為團山村『孝星』們每人獎勵一臺洗衣機。
以前,總有一些『靠著牆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人。貧困戶李成剛說,我腿腳不好,我感覺黨不能丟下我,我不乾活,也得養著我,我也待懶了。『許書記三番五次來家裡,給我擺事實、講道理,我意識到自己錯了,現在我到蔬菜大棚打工,每天能掙100塊錢,日子有了盼頭。』
許雪瑩特別注重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用身邊的人感染身邊的事,用看得見、摸得著的身邊『活典型』、『活經驗』形成脫貧示范,引導、感染、帶動發展動力不足的群眾,增強其『窮則思變』的奮斗精神和決心。
團山村的脫貧事跡報告會、經驗交流會日漸多了起來,會議形式也從會議室開到地頭,從集中宣講到訂單指導轉變,更湧現出於文華發展生產,務工創收;於洋洋夏季在磚廠務工,冬季到亞布力當滑雪教練,年增收4萬元;貧困戶孫培成,腿受傷殘疾,身殘志堅,利用特長,天天騎電瓶車去鎮裡修鞋,每月增收近千元等典型事例。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貧困戶要轉變思想,就必須學有樣板,現如今,團山村的脫貧熱情濃、乾勁足。』村主任周振國說。
疫情防控:堅持不落一人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後,許雪瑩第一時間返回村裡,靠前指揮、科學調度,他堅持落實工作抓細抓實,帶領村兩委開展地毯式排查做到不落一戶、不落一人,並時刻掌控情況和動向,先後勸阻9名外出務工村民在外地過年,嚴把疫情『入口閘』。
村民的防護意識差,許雪瑩通過懸掛粘貼條幅、宣傳語、播放村『大喇叭』等多種形式,全面宣傳防控知識、防疫政策,提高村民自我防護意識和能力。
為保障封控期間村民的生活供給,同時最大限度減少外出感染機率,許雪瑩第一個組建了供給保障組,村民通過微信群、電話申報所需生活用品,能本村內互通有無的就地解決,解決不了的由保障組外出采購,返回時嚴格消毒,堅決保障村民生活不受影響。
團山村4個自然屯,在許雪瑩的指導下,全部實行『五戶一保、十戶一聯』制度,聯保戶相互監督提醒落實防控要求,村組乾部和網格員對戶保戶聯情況及時匯總上報,如有一戶違反相關要求,其他農戶承擔連帶責任。
許雪瑩帶頭宣傳政策、帶頭防控疫情、帶頭引導輿情,在防疫宣傳、入戶排查、卡點檢查、巡邏督查等防控最前沿隨處可見他的身影,他科學周密做好疫情防控各項工作,實現了村民生活平穩有序和疫情『零發生』、『零傳染』的既定目標。
作為市派駐村扶貧工作隊最年輕的隊長,許雪瑩實現了從『坐機關』到『坐炕頭』,從『執行官』到『參謀長』,從『一門精』到『多面手』等幾個角色的轉變。在工作隊換屆時,他提出仍堅守駐村一線,直至扶貧任務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