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哈爾濱  >  圖集
搜 索
三江閩粵會館 沈寂在歷史街區的老會館
2021-08-20 08:39: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劉瑞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8月20日訊 三江閩粵會館原址外貌。三江閩粵會館,建於民國時期,折衷主義風格。建築位於道外歷史文化街區內,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對塑造街區風貌具有積極意義。

  在哈爾濱市政府公布的第五批歷史建築名錄中,坐落在道外歷史文化街區內的三江閩粵會館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作為哈爾濱市現存的老會館之一,三江閩粵會館不僅代表了民國時期哈爾濱建築的特點,還見證了哈爾濱初建時的一段故事。

  沈寂近半個世紀的老會館

  近日,記者來到深藏在道外區靖宇街313號的三江閩粵會館原址。由於靖宇街周邊進行改造,兩層高的建築已經空置,但從整體外貌上還能看出當年的建築風格,十餘根帶有歷史感的明柱貫穿整個建築頂部,每個木窗周圍都裝飾著白色石膏,朴素大方。

  據哈爾濱市文物管理站工作人員介紹,三江閩粵會館建於民國時期,作為浙江、江蘇、江西、福建、廣東等地人的哈爾濱同鄉會,繁榮商業、扶弱濟貧,曾名噪一時。居住在附近的王雅珍老人告訴記者,這裡的老住戶都稱這是『三江會館』。建國後作為民政部門的結婚禮堂,慶典不斷,再後來成了聾啞人活動中心,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會館被改造成民宅,使用至今。

  三江閩粵會館外立面。

  兼容並蓄的建築風格

  三江閩粵會館的外立面雖然帶有明顯的歐式風,但『裡子』還是中式的,王雅珍老人回憶說,以前老會館的一層是中式禮堂,四周的陳設都帶有中式特點,但隨著後期改造,一層前部的明廊都被砌上了磚牆,看不出昔日的樣子了。

  哈爾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人士介紹,道外歷史文化街區存有很多民國時期的歷史建築,大多由中國人設計建造,他們選擇歐式的建築風格,加入了中國元素,看似矛盾卻不違和,成就了民國時期哈爾濱獨有的建築風貌。

  據《道外區志》記載,新中國成立前,很多民族資本家都在道外區居住。『這些民族資本家從小受到傳統文化的教育,但身處哈爾濱這樣一個城市,受到西方時尚的衝擊,所以在建造住宅的時候,就形成了中西合璧的風格。』相關人士說。

  曾是哈爾濱早期商會代表

  1905年,哈爾濱開埠通商後,國際化程度逐漸提高,民族商人實力大大增強。大量遷入的外來人口帶動了哈爾濱經濟的發展。

  據史料記載,在中外商戰中,政府倡導發展民族工商業,並積極扶植商會。當時,哈爾濱存在兩種不同的同鄉會館文化形態。第一類是以山東、河北商人為主體的山東會館、直隸同鄉會等。第二類就是南方在哈經商為主的,旨在維系同鄉友誼的三江閩粵會館。

  民國前期,哈爾濱早期商會在多個領域都作出了重大貢獻。如『五四』運動爆發後,很多商會團體都紛紛支持工人和學生的愛國運動,同時開展賑濟災民等慈善活動。

  據哈市文管站工作人員介紹,哈爾濱歷史上有記載的會館基本都已消亡,如山東會館等。三江閩粵會館作為哈爾濱早期商會代表,見證了當年哈爾濱商業的輝煌和城市包容的胸懷,希望在今後的街區改造中能被較好地修繕與保護。

責任編輯:彭佳麗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