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哈爾濱  >  巴彥縣
搜 索
巴彥別樣秋收迎豐年 不懈戰『疫』 不誤農時
2021-10-11 09:04:14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韓波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10月11日訊 在這個特殊的秋季,巴彥縣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秋收生產,確保顆粒歸倉。平疇沃野之上,全國重點產糧大縣巴彥縣正以別樣秋收,喜迎豐年,收獲希望。

  分散作業 搶收正酣

  9日,巴彥縣松花江鄉五四村近兩萬畝稻田上,十餘臺收割機錯落排列,所過之處,留下一排排整齊稻茬,切割、脫粒、粉碎稻稈一氣呵成。『用不了一周,這片松花江提水灌溉的高標准稻田上收獲的新米,就會端上百姓餐桌。』巴彥縣松花江鄉黨委書記呂祥難掩喜悅。

  巴彥鎮前進滿族村,1600畝大豆收割接近尾聲。『大豆提前收割,農戶及合作社分散作業,搶出了進度。』村書記杜順說,今年大豆豐產,賣價還高,農民收糧就是在收錢,心裡高興!

  搶抓農時,與疫情賽跑。巴彥縣提前謀劃部署,專門出臺《巴彥縣2021年疫情期間秋收生產工作方案》,因鄉(鎮)、因村屯、因戶、因地塊精准施策,『兩點一線』錯時、錯峰作業,全力加快秋收進度。

  西集鎮長宋立國告訴記者,按照《工作方案》,農戶有機械的,錯峰出村屯自行收獲;沒有機械的,村裡組建專業化代收作業隊,分散作業,點對點幫收,實現了機械作業不出村屯,單機作業人歇機不停。

  目前,巴彥縣342萬畝秋糧搶收全面鋪開。『今年風調雨順,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作物又迎來豐產豐收!』巴彥農業農村局局長張煥忠說,關鍵時刻,縣、鄉(鎮)、村乾部奔波在第一線,逐級包保秋糧搶收,多渠道對接糧食收購加工企業,確保豐收之年廣大農戶的增收希望變成現實。

  『硬核』防疫 分類快收

  糧穩天下安。在松花江鄉民勝村,巴彥縣金印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托管的9650畝玉米,9日開始收獲。金燦燦的玉米穗粒飽滿,畝產可達到1800斤。看著佩戴印有『秋收生產』字樣紅袖箍的機手熟練操作收割機,在玉米地裡畫著漂亮曲線,被托管農戶、周家崗屯社員呂軍不急不慌,『今年霜期來得晚,玉米延後收獲,利於脫水,能賣上價!』

  在西集鎮興旺村廣袤稻田中,十幾臺大型收割機穿梭忙碌。『全鄉4.8萬畝水稻,兩三天內就能全部收完!』興旺村黨支部書記方成中告訴記者,全縣科學安排收獲順序,水稻以及早熟的大豆,提前收獲。收割機機手與合作社人員,需要完成12次核酸檢測和兩針疫苗接種,纔能上崗作業。

  為守住豐收成果,在疫情防控關鍵期給農民吃上『定心丸』,巴彥縣一手『硬核』防疫,一手科學調度加快秋收進程。

  嚴格疫情防控,巴彥縣從實際出發,要求低風險地區盡量減少跨鄉(鎮)、村、屯作業。強化對14天內有跨縣外出史及外縣、外鄉(鎮)返回秋收人員排查,要求其核酸檢測陰性方可參加秋收。對中風險地區鄉(鎮),在全員核酸檢測結果陰性前提下,組織村、屯農民有序開展秋收生產,盡量減少跨鄉(鎮)和跨村、屯作業;高風險鄉(鎮)、村、屯,要委托他人或由村委會組織秋收。

  科學調整秋收安排,巴彥縣提出適時搶先收獲倒伏水稻和早熟大豆,再收獲水稻、大豆,玉米可選擇適時延後收獲,確保顆粒歸倉。

  守望相助 應收盡收

  巴彥鎮前進滿族村村民李世國,日前開始居家隔離。還未等他求助,村裡已替他對接好了『幫手』。巴彥縣仁合農機合作社將他的110畝大豆全部收割到家。李世國如釋重負,『有村乾部包保,有保收大隊跑前跑後,心裡踏實了!』

  『巴彥鎮是城關鎮,城鎮內居住人數多,隔離人員比較多,解決他們的秋收難題,是當務之急。』巴彥鎮黨委書記劉岩說,鎮裡為無法回村進行秋收生產的人員,以及隔離人員建立臺賬,由保收大隊根據需求,幫助他們多方對接,確保秋收不落一戶、不落一塊地。

  守望相助,應收盡收。連日來,巴彥縣所有鄉鎮迅速成立保收工作組,各村屯成立『保收服務隊』。目前,百餘支保收服務隊活躍在田間地頭,他們通過當地媒體、微信群公布求助電話,為隔離人員以及外出務工無法返回秋收人員、弱勢群體,提供貼心周到的對接服務。

  『全面了解農戶需求後,我們采取親屬互幫、鄰裡相助、托管代收、合作社或村集體代收等方式,穩妥解決秋收難題。』西集鎮長宋立國說。

  幫助農戶聯系農機,提前把農機、收割機數量集中統計發給農戶;幫助隔離人員踏查地塊、尋找晾曬場;幫助聯系農戶指定親友或農機機手;幫助農戶對接社會服務組織進行『不見面』秋收作業……疫情無情人有情,在這個特別秋收季,巴彥縣守望相助,隔離不隔心的感動瞬間,不斷上演。

  『巴彥縣快速阻斷疫情傳播鏈,也為糧食應收盡收創造了條件。』松花江鄉負責農業工作的陳洪瑞說。

  據巴彥縣農業農村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0月9日,巴彥縣三大作物累計完成收割40.75萬畝,每日完成收割近15萬畝。

  看著別樣的秋收場景,巴彥農民喜上眉梢。

責任編輯:彭佳麗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