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哈爾濱  >  五常市
搜 索
2.2萬畝玉米,總產超過4000萬斤 五常市『玉米生產大王』忙秋收
2023-10-30 09:47:25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五常『玉米生產大王』石暢正帶領鄉親們忙秋收,種植的2.2萬畝玉米,總產量超過4000萬斤。

  金黃玉米堆連成片,顆粒歸倉纔放心

  10月27日,哈爾濱市秋收已接近尾聲,但在五常市八家子鄉靠山村,田野裡仍是忙碌的秋收場景。在大片玉米地裡,大型收割機正穿梭作業,四輪拖拉機跟在收割機後面,負責接收金燦燦的玉米棒。收割機、拖拉機駛過,鄉親們還要搜尋撿拾遺落在地裡的玉米,顆粒歸倉纔放心。

  這邊田裡忙收割,那邊場院忙晾曬。在靠山村村外有兩處大型玉米堆放場地,遠遠望去金黃一片,蔚為壯觀,其中,最大一處場地佔地達70畝,堆放了約1.9萬斤玉米。現場,不斷有裝滿玉米棒的四輪子來卸車,有鄉親拿著旗子引導指揮,數十位鄉親忙著摘去玉米葉、玉米須子,防止捂糧。

  五常市民富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石暢是官方授予的『玉米生產大王』,據她講,合作社今年種植了2.2萬畝玉米,從10月中旬開始收割,每天出動17臺收割機,每臺收割機配備三四輛四輪拖拉機、200餘人『集團作戰』。截至目前,已收割了三分之二,預計11月上旬秋收結束。之後,將開始玉米脫粒銷售。

  從種到收機械當主力,農業科技應用提速

  『民富』合作社已經連續多年種植玉米超過2萬畝,2020年時,石暢榮獲『玉米生產大王』稱號。近年來,該合作社加大了投入,購置多臺(套)大型農業機械設備,現有收割機、四輪拖拉機、脫粒機、旋耕機、秸稈打包機等農用機械百餘臺(套),從種到收機械是主力,農業機械化水平越來越高。

  同時,合作社以『多種糧、種好糧』為目標,采用良田、良種、良技、良法等現代科技手段,不斷提昇玉米產量和質量。春耕時,選購的都是優質良種,玉米生長過程中,與農技部門密切合作,適時噴施葉面肥、營養酵素,玉米長勢旺勢。石暢在玉米堆上隨手拿起幾棒玉米展示說:『你看,每棒玉米都是籽粒飽滿,這就是科技的力量。秋收前,我們對玉米進行了測產,畝產穩定在1800斤以上,達到了預期目標。』

  石暢說,秋收前一個月就完成對各類機械的檢查,保障秋收時頂得上,不誤工,這是多年來積累下的經驗。秋收後,就會對秸稈打包離田或是深翻還田,為明年春耕做准備,每一項工作都得做細做好,這是保障糧食穩產高產的前提條件。

  家門口打工工資日結,鄉親們致富乾勁足

  臨近中午,有人送來了熱乎乎的包子,鄉親們紛紛放下手裡的活兒開始吃午飯。石暢介紹,秋收時每天要為鄉親們提供早飯和午飯,為節省時間,通常將飯菜送到作業現場,比以前的生產隊還熱鬧。這些鄉親多數家在周邊鄉鎮,也有外省來務工的,工資是日結,每天晚上領現金,大家熱情高、乾勁足。采訪中,一對聾啞人夫婦熱情地用手語介紹著在家門口打工的種種好處。石暢說,這對夫婦是鄰村的,一直在合作社打工,兩口子每天能賺300元,非常滿足。

  『民富』合作社的發展壯大也帶動了更多鄉親致富,不少鄉親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又到合作社打工。石暢告訴記者,合作社除了種植玉米外,還種豆角、大蔥,用工量較大,也為鄉親們提供了在家門口賺錢的機會。一些上了年紀的村民也不閑著,利用房前屋後的菜園發展庭院經濟,人均收入穩定增加,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好。

  秋收這段日子,石暢每天早早就要起來安排一天的秋收工作。同時,她還是靠山村的黨支部書記,村裡還有不少工作,修路、修渠……每天忙碌而充實。眼下,石暢又開始盤算明年的事兒。她介紹,以前是粗放型經營,現在要向精細加工方向轉型,准備在優化種植結構、提昇農業科技含量、保障糧食穩產高產、延長產業鏈提昇附加值等方面多下功夫。今年,『民富』合作社種植了不少黏玉米,加工後銷售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明年一定會比今年做得更好,鄉親們的收入也會更高。』石暢信心滿滿。

責任編輯:趙研均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