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哈爾濱  >  哈爾濱
搜 索
『智慧工地』助力哈爾濱都市圈環線西南環段松花江特大橋項目建設提質增效
2024-09-14 08:58:56 來源:東北網  作者:霍梟涵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12日訊(記者 霍梟涵)秋高氣爽,松花江特大橋施工現場一片繁忙。在科技創新的強勁驅動下,哈爾濱都市圈環線西南環段建設項目迎來了令人矚目的新進展。近日,該項目中的關鍵工程——松花江特大橋主塔24號墩下塔柱混凝土順利澆築完成,此次澆築的成功不僅標志著松花江特大橋結構物全面『出水』,更預示著項目將進入全面地上作業的新階段,同時也彰顯了科技創新在推動交通建設領域的巨大力量。

哈爾濱都市圈環線西南環段松花江特大橋效果圖。

  由龍建路橋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哈爾濱都市圈環線西南環段松花江特大橋是西南環段建設項目關鍵控制性節點工程。橋梁全長6796.68m。主塔塔高96.44米采用鋼筋混凝土門式框架,主梁為鋼箱梁,主橋設置標准跨徑為125+300+125共計550m,是嚴寒地區跨徑最大的自錨式懸索橋。工程合同造價18.37億元,計劃於2026年10月交工通車。這座橋以其雄偉的姿態矗立於松花江之上,成為哈爾濱都市圈環線西南環段最為引人注目的焦點。

  科技賦能 挑戰變機遇

  哈爾濱都市圈環線西南環段作為整個哈爾濱都市圈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設過程充滿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施工環境復雜、工期緊張、技術含量高、質量控制難度大以及高標准的建設要求,無一不考驗著建設團隊的智慧和毅力。面對這些挑戰,項目團隊積極引入先進技術和設備,創新施工方法,將難題逐一攻克。

三維激光掃描。

  為克服這些困難,項目團隊積極引入先進技術和設備,創新施工方法。西南環段松花江特大橋項目負責人唐超說,在松花江特大橋的建設過程中,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多波束無人船應用、大體積混凝土智能溫控系統和混凝土智能養護設備等高科技手段的應用,為項目的順利推進提供了有力支持。這些技術不僅提高了施工精度和效率,還確保了工程質量的穩步提昇。

  智慧工地 提昇施工效率與質量

  為進一步提昇施工管理水平,項目團隊引入了智慧工地系統,攜手哈爾濱工業大學共同研發的松花江特大橋智慧工地數字孿生平臺。通過一系列創新技術,實現了施工過程的全面數字化、智能化管理,為大型橋梁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橕。該系統通過集成視頻監控、人員管理、安全管理、大臨結構監測、環境監測等多種功能,實現了對施工現場的全面監控和實時管理。智慧工地的應用,使得項目團隊能夠及時發現並解決問題,有效避免了施工過程中的安全隱患和質量問題。

松花江特大橋智慧工地數字孿生平臺。

  智慧工地還通過數據分析,為項目團隊提供了科學的施工決策支持。通過對施工進度的實時監控和數據分析,項目團隊能夠及時調整施工方案,優化資源配置,確保工程按時按質完成。

  項目地處嚴寒地區,每年均需面臨兩個凌汛期的考驗,其間產生的冰排對鋼棧橋、鋼平臺等臨時結構構成了嚴重威脅。西南環段松花江特大橋技術負責人劉皜南說,針對松花江特有的冰壓力、冰排等不確定風險,我們采用了應變傳感器監測鋼管表面的應變與變形,並開發了江面流速與波浪視覺測量系統。有效提昇了江上臨時結構的力學狀態仿真分析能力,實現了冰排風險的預警與防控。這一技術的應用在今年四月松花江凌汛期施工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多波束無人船。

  值得一提的是,在混凝土溫控方面,項目團隊與哈爾濱工業大學聯合開發了智能混凝土溫控系統。該系統通過AI算法自動控制冷卻水通水時長及流量,從而精准控制混凝土的昇降溫速率,有效防止了大體積混凝土溫度裂縫的產生。這一創新舉措不僅提昇了施工效率,也為嚴寒地區橋梁建設提供了寶貴的技術支持。

  務實創新 推動都市圈交通建設高質量發展

  哈爾濱都市圈環線西南環段建設項目的成功推進,離不開務實創新的理念。項目團隊在科技創新的引領下,不斷探索和實踐新的技術和方法,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同時,項目團隊還注重與高校、科研機構等單位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推動交通建設領域的技術進步和產業昇級。

哈爾濱都市圈環線西南環段松花江特大橋建設穩步推進。

  哈爾濱都市圈環線西南環段作為整個哈爾濱都市圈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設意義深遠。該項目旨在擴大黑龍江省高速公路網間的互聯互通,通過改善交通條件提昇區位優勢,為資源開發和產業昇級提供強有力的支持,進一步推動黑龍江成為向北開放新高地。龍建一公司董事長劉振說:『項目建成後,將極大地縮短冰城人民的出行時間,實現「都市區1小時通勤、城市群2小時通達」的出行夢想。哈爾濱都市圈環線西南環段建設項目的順利推進,不僅將進一步完善黑龍江省的交通網絡,更將為全省的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責任編輯:趙研均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