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哈爾濱  >  依蘭縣
搜 索
協會引領闖市場銷路不愁『錢』景亮 依蘭縣備春耕調結構見聞
2017-03-20 09:10: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金雙燕 潘宏宇 白雲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3月20日訊 3月9日傍晚,在依蘭縣江灣鎮萬發村那鳳江家,縣農作物種植協會會長張金福和幾個技術人員與社員們圍坐在一起,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嘮起了今年糯高粱種植面積的事。那鳳江作為該村萬發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大小管著30多戶人家的吃飯和生活,4000多畝地咋種、種啥,他得有個譜。

  村民李寶成說:『去年我家種玉米,算上投入,就是個本,白忙乎一年。』

  『你這就算不錯了,有不少家種玉米都賠了。』李忠祥接過話茬。

  『國家不是主張調整種植結構嘛,今年咱合作社可得讓張會長幫著好好合計合計。』那鳳江說:『去年我家一個親戚種糯高粱可是掙了,過年時我特意去問了,同樣是15畝地,玉米毛收入在10000元上下,而種糯高粱能賣18000元左右,利潤保底也在五六千元。最重要的是,這可是訂單生產,張會長這負責保底回收。咱們合作社前年成立,去年種玉米也沒掙到錢,我想今年試種點糯高粱,有賬可算,大家議一議。』

  『我也聽說了,咱縣不少地方都改種糯高粱、紅小豆、綠豆、葵花啥的,但不管種啥,得保證有人要呀,要是銷不出去更麻煩了。』村民嚴國輝有些擔心。

  一旁的張會長樂了:『大家說到點子上了。我們協會就是針對農民需求,引領小農戶走向大市場。宗旨就是立足本土,調整縣域種植結構,塑造訂單農業高端品牌。從種到播到收到銷,全程一條龍服務。訂單生產最要緊的是嚴格種植標准,一家一測土、一戶一配肥,優質高效纔能保證質量,也纔能增收致富。』

  溫技術員給大家算了一筆賬:去年以協會名義和貴州一家糧貿公司簽訂了糯高粱訂單保護價0.9元/斤,最終以1.3元/斤回收。葵花保底價3元,實際回收達到3.6元。道臺橋鎮的種糧大戶王立新種了400多畝糯高粱,純賺了十多萬元。

  『我原計劃先試種600畝看看,看這架勢,好像有點保守。』那鳳江征求著大家的意見。

  『種糯高粱不費事,投入還少,主要是價格和回收都保底呀,何樂而不為,再擴大點面積沒問題,我們都同意。』

  『那我們先種1500畝咋樣?種好了,來年繼續種。有協會給我們作保,咱心裡托底。』那鳳江一邊說著,一邊拿出訂單合同書和大家研究起來。

  在依蘭縣,像萬發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這樣加入縣農作物種植協會的合作社有30多個,種糧大戶200多戶。協會2015年開始運行,當年試種了1500多畝糯高粱,全部銷往四川、貴州等地,並建立了購銷聯系,完全按照高端酒廠所需標准種植。為更好地為會員和農民提供一條龍服務,2016年糯高粱種植面積發展到12000畝。今年計劃種18000畝糯高粱,10000噸訂單將銷往貴州、浙江、河北等地高端酒廠。另有10000多畝將種葵花、綠豆、紅小豆、谷子等,覆蓋全縣9個鄉鎮及周邊市縣。

  記者在協會看到一份省農委轉發的國家農業部《2017年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工作方案》,探索開展耕地輪作試點,推廣『一主多輔』種植模式。『一主』即玉米和大豆輪作,『多輔』即玉米與薯類、飼草作物、雜糧雜豆、油料作物輪作。張會長說,他們正在研究,怎樣更好以協會為引領,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利用資源優勢與第三方市場對接,促進規模經營,服務三農。

  而據來自依蘭縣農業部門的信息,今年該縣實施的『減米、擴稻、增豆、興特』工程,就是在『調』字上下功夫。重點打造農村循環經濟產業鏈、品牌訂單農業、一二三產有機融合的現代農業模式,讓農民種得好賣得更好。2017年,全縣農作物種植總面積333.038萬畝,與去年相比,玉米由229.594萬畝減少到208萬畝,調減21.594萬畝;水稻由79.21萬畝增加到80.21萬畝;大豆由16.566萬畝增加到28.91萬畝;雜糧雜豆由0.532萬畝增加到3.296萬畝;蔬菜、經濟作物、特色作物由7.096萬畝增加到9.472萬畝。

  糯高粱面積落實了,大家的心也安了。此時小村正是炊煙裊裊。張會長和技術員還要去另一個鄉講座。臨走,他說,等到豐收舉行年會時,協會一定請大家喝茅臺酒慶功。

責任編輯:連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