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4日訊(記者 王北北) 『我們來援疆,不是為了做幾個當地沒做過的手術、出幾個當地沒用過的化療方案,而是要盡力教會當地醫生做手術,教會他們搞科研,力爭為阿勒泰打造一支帶不走的腫瘤診治醫療隊。』
在新疆阿勒泰地區人民醫院,有這樣兩名醫生,他們專業不同,卻工作在一個科室,他們擅長的治療方法大相徑庭,然而對援疆意義的理解卻非常一致。他們就是黑龍江省腫瘤醫院派出的援疆專家腫瘤內科副教授李洪濱和腫瘤外科副教授於雪峰。

李洪濱副教授(右一)為阿勒泰當地醫生做腫瘤診療知識講座。
自今年2月底剛一入疆,李洪濱、於雪峰就被分配到阿勒泰地區人民醫院腫瘤科工作。腫瘤科是該院新建科室,醫務人員相對不多,技術力量相對薄弱,部分輔助檢查科室配備不足,現有常規檢查項目開展不全,常規抗腫瘤藥品品種與數量嚴重不足,難以開展積極有效的常規治療。

於雪峰副教授(左二)幫助當地醫生制定醫療方案。
李洪濱和於雪峰兩位腫瘤科專家來院後,通過與當地醫生積極交流,短時間內詳細了解了腫瘤科以及相關科室的現狀,認為當前一切問題的根源還是人纔的問題,提出了從基礎抓起,逐漸幫助醫院把腫瘤科打造成阿勒泰地區腫瘤診療中心的目標。為此,兩位專家制定了較詳細的計劃,從腫瘤內、外科分別入手,以培養當地醫生為目的,以日常醫療工作為載體,開展了一系列的腫瘤診療方面的基礎與前沿知識講座,滲透科研精神,以哈醫大的標准組織進行醫療教學查房、多學科病例討論、實際操作指導、疑難病例討論及死亡病例討論,短時間內在科室營造出了濃厚的學習氛圍。
韓瑞雪是阿勒泰地區人民醫院腫瘤科的一名年輕醫生、中醫科碩士,她說:『李洪濱副教授的講座詼諧幽默、深入淺出,把我這個門外漢短時間帶進了腫瘤內科治療領域的前沿;他通過病例批改,常規查房等日常工作,不遺餘力的向我們講解腫瘤內科及相關疾病的診療技巧;他還利用休息時間備課,制作精美實用的PPT,講解後還發給我們,而且還利用自己的公眾號傳播抗癌專業知識,抒發援疆情懷,我已經榮幸地拜這位多纔多藝的醫學專家為師了。』
多斯江是腫瘤科一名哈薩克族年輕醫生,他說:『於雪峰副教授針對我們科室目前腫瘤患者少、基礎薄弱的情況,制定了一系列有關醫療、教學與科研的講座計劃,並且開展了教學查房與手術技能培訓,極大拓寬了我們的眼界與知識面,激發了我們的求知欲與學習熱情。希望以後自己也能成為和於主任一樣知識淵博、業務精湛的外科醫生。』
腫瘤科阿勒哈主任說:『兩位專家來到科室以後,勤懇工作、吃苦耐勞,短時間內便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氣氛,使我們的醫生主動學習起來,並且也加深了我對當前腫瘤疾病治療理念的理解。醫教研從不分家,他們針對我們醫院和科室偏重於臨床的情況,從日常的教學查房和PPT講座開始,將自己投入到科室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中,他們的到來將帶給阿勒泰醫院腫瘤科具有歷史意義的變化。』
兩位不同專業的的援疆專家,有著共同的職業操守,有著共同的援疆情懷,不但有豐富的大醫院醫生應該有的執業經驗,還有教學醫院醫生特有的教學經驗。李洪濱和於雪峰同時表示:『醫療是基礎,教學和科研纔是上層建築,是醫院與科室發展的未來和動力之源。我們來到這裡,不能局限於簡單地做幾個當地沒做過的手術,出幾個當地沒用過的化療方案,而是希望通過與新疆當地醫生的共同學習,讓更多的當地醫生掌握如何把手術做得更好,如何把科研做得更專,並期待他們創造出更多適合於當地患者的手術方法和治療方案。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希望在一年半的援疆過程中,將傳幫帶進行到底,將醫教研牢固結合,力爭為阿勒泰打造一支帶不走的腫瘤診治醫療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