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是脫貧之基、強縣之本、致富之源。賓縣在實際工作中將產業扶貧作為精准扶貧的治本之策,舉全縣之力,努力探索產業脫貧新路子,讓貧困戶『動』起來,參與到產業扶貧中,幫助貧困戶徹底『拔窮根』。
良好的產業是實施產業扶貧的前提,而貧困戶真正參與是實施產業扶貧的關鍵問題所在。記者近日走進位於賓縣東南29公裡處,常安鎮營口村的小農夫蔬菜專業合作社,一排排掛袋木耳在陽光、水分的作用下正破袋而出,給營口村的貧困人口帶來新的希望。
46歲的夏玉明曾經是營口村張科屯最『出名』的貧困戶。『家裡四口人,只有16畝半地,一年就1萬元的收入,老伴每年的醫藥費就要四五萬元,家裡還有4萬多元的外債。這幾年在合作社的幫助下,我與人承包了兩個木耳大棚,現在每年能多收入至少兩萬元。』他興奮地對記者說,『這個小產業讓我們貧困戶找到了減貧脫困、發家致富的新出路。』
據了解,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營口村依托小農夫蔬菜專業合作社,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全力帶動貧困戶實現脫貧。采取『互聯網+企業+訂單+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鼓勵貧困戶發展果蔬種植、種植掛袋和地擺木耳。通過農業產業帶動,今年已經有300餘人次參與生產,12戶貧困家庭成員參與生產或經營,年均增收5000餘元,極大地加快了貧困戶脫貧步伐。
小農夫合作社僅是賓縣實施產業扶貧的一個縮影。據賓縣扶貧辦主任朱廣文介紹,賓縣現有貧困戶2958戶,貧困村5個,全縣貧困發生率1.3%。精准扶貧工作開展以來,賓縣抓緊謀劃,找准特色,全力實施產業扶貧工程,2016年,該縣通過發展產業,共帶動貧困戶845戶、1278人。計劃到2018年末,全縣貧困村全部實現退出,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