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哈爾濱  >  哈爾濱
搜 索
8月起哈爾濱市所有公立醫院全部取消藥品加成
2017-06-30 14:21: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30日訊(記者 張雋珊)30日,記者從哈市政府獲悉,自2017年8月1日起,全面推開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所有公立醫院全部取消藥品加成(中藥飲片除外),同步執行新的醫療服務價格和醫保、財政補助政策。

  住院病人人均醫藥費用增長幅度逐步降低

  根據《哈爾濱市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哈市行政區域內所有面向社會開放的公立醫院均納入改革范圍(包括具有較強公共衛生屬性的婦幼保健院、精神病院、傳染病院、結核病院、職業病防治院等)。到2017年年底,初步建立符合哈市實際的公立醫院運行新機制和醫療服務體系,三級醫院普通門診就診人次佔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的比重逐步降低;公立醫院醫藥費用不合理增長得到控制,門診病人次均醫藥費用、住院病人人均醫藥費用增長幅度逐步降低,醫療費用平均增長控制在10%以內;醫療收入結構漸趨合理,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的醫療服務收入佔醫療收入比重總體增至35%左右。

  所有公立醫院全部取消藥品加成

  哈市行政區域內所有公立醫院全部取消藥品加成(中藥飲片除外)。因取消加成而減少的合理收入,通過調整醫療服務價格補償80%,通過增加政府投入補償15%,通過醫院加強管理、降低運行成本等解決5%。

  今年底實行按病種收費的病種不少於100個

  降低大型醫用設備檢查治療和檢驗價格,合理調整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的醫療服務價格,特別是診療、手術、護理、康復、中醫等服務項目價格。到2017年年底前,全市實行按病種收費的病種不少於100個。加強醫藥價格監管,建立價格監測和預警機制,加大對價格壟斷和欺詐等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

  9月起公立醫療機構實施藥品采購『兩票制』

  降低藥品和醫用耗材費用,實行公立醫院藥品分類采購。除國家談判藥品和定點生產藥品以外,對集中采購藥品,醫療衛生機構可按照量價掛鉤的原則,與藥品生產企業進行議價,以量換價,不斷降低藥品價格。全面實施藥品采購『兩票制』,全市所有公立醫療機構自2017年9月1日起,全面實施藥品采購『兩票制』(生產企業到流通企業開一次發票,流通企業到醫療機構開一次發票),鼓勵其他醫療機構推行『兩票制』。實行醫用耗材陽光采購,開展高值醫用耗材、檢驗檢測試劑和大型醫療設備集中采購,2017年8月底前,推行6大類高值醫用耗材掛網采購。

  今年底前實現跨省異地就醫醫保直接結算

  推行以總額控制為基礎,按病種、按人頭等多種付費方式相結合的復合型付費方式。探索將符合條件的日間手術開展試點,逐步納入醫保支付范圍。實現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六統一』,逐步整合並承擔醫療保險管理、藥品集中采購管理、基金支付和管理、藥品采購和費用結算、醫保支付標准談判、定點機構的協議管理和結算等職能。嚴格控制醫保支付范圍外的費用,逐步縮小住院醫療費用基本醫保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與實際報銷比例之間的差距。

  推進哈市異地就醫結算平臺與國家、省級異地就醫結算平臺聯網,推進符合轉診規定的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2017年年底前,推進醫保全國聯網,實現符合轉診規定的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

  落實公立醫院運營管理自主權

  完善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落實內部人事管理、機構設置、收入分配、副職推薦、中層乾部任免、年度預算執行等自主權。健全院長選拔任用制度,突出院長專業化管理能力,推進職業化建設。實行院長責任制、任期目標責任考核和問責制。逐步取消公立醫院的行政級別。建立健全以公益性為導向的考核評價機制。定期組織公立醫院績效考核以及院長年度和任期目標責任考核。考核結果與醫院財政補助、醫保支付、績效工資總量以及院長薪酬、任免、獎懲等掛鉤,建立激勵約束機制。

  嚴禁將醫師薪酬與醫院藥品等業務收入掛鉤

  推動公立醫院編制內外人員同崗同薪同待遇。全面實行聘用制度、崗位管理制度和公開招聘制度。進一步完善公立醫院內部考核與獎懲辦法,突出崗位工作量、服務質量、行為規范、技術能力、醫德醫風和患者滿意度,考核結果與醫務人員的崗位聘用、職稱晉昇、個人薪酬等掛鉤。嚴禁設定醫務人員創收指標,嚴禁將醫師薪酬與醫院的藥品、耗材、大型醫學檢查等業務收入掛鉤。

  到2020年基本實現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全覆蓋

  組建以家庭醫生為核心、專科醫師提供技術支持的簽約服務團隊,采取分類簽約、有償簽約、差別化簽約等多種方式,向居民提供長期連續的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和健康管理服務。各地區可引導家庭或居民在與家庭醫生團隊簽約的同時,自願選擇一所二級醫院、一所三級醫院,建立『1+1+1』的組合簽約服務模式。簽約居民可在簽約組合內任意選擇一家醫療機構就診,若到組合外就診的,須由簽約家庭醫生轉診。簽約服務費由醫保基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和簽約居民付費等方式共同分擔。到2017年年底,醫生簽約服務覆蓋率要達到30%以上,重點人群簽約服務覆蓋率達到60%以上。到2020年,簽約服務擴大到全人群,基本實現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全覆蓋。

  中醫藥適宜技術將納入醫保報銷范圍

  推進非公立醫療機構與公立醫療機構在市場准入、社會保險定點、重點專科建設、職稱評定、學術交流、等級評審、技術准入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到2020年,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低於1.5張床位為社會辦醫院預留規劃空間,同步預留診療科目設置和大型醫用設備配置空間。控制公立醫院特需服務規模,提供特需服務的比例不超過全部醫療服務的10%。

  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館、國醫堂等中醫綜合服務區建設,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防治以及疾病康復中的作用。提高中醫醫療服務價格,將中醫藥適宜技術納入醫保報銷范圍。

  今年底前醫保智能監控覆蓋大多數醫保統籌區域

  建設省、市、區縣市三級全民健康信息綜合管理平臺,整合全員人口、居民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三大數據庫,逐步聯結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實現互聯互通、信息共享、業務協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監管,開展醫療機構醫師和護士電子證照試點,探索實施在線注冊、動態監管。2017年年底前,醫保智能監控覆蓋大多數醫保統籌區域,對門診、住院、購藥等情況實施有效監控。

  健全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機制,在原有44項檢驗結果互認的基礎上,增加放射線、CT、核磁、超聲等醫學影像檢查結果的互認。進一步增加檢驗檢查結果互認的醫療機構數量,將開展互認的醫療機構和檢驗檢查項目向社會進行公布。

責任編輯:連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