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哈爾濱  >  哈爾濱
搜 索
哈市發布防災減災『十三五』規劃 2020年松乾主城區防洪標准達百年一遇
2018-01-11 15:59:28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月11日訊(記者 張雋珊)為進一步提高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日前,《哈爾濱市綜合防災減災『十三五』規劃》正式發布。據悉,哈市將加快實施松花江乾流治理工程,規劃新建及加固39段堤防。到2020年,松乾哈爾濱主城區防洪標准達到100年一遇。

  『十三五』時期,哈市將進一步健全體制機制,大力提昇災害綜合監測、預報和預警能力,完善信息發布平臺,信息發布的准確性、時效性和社會公眾覆蓋率明顯提高,增強社會防災減災能力,實現市、區縣(市)及多災易災鄉(鎮)救災物資儲備網絡廣泛覆蓋,創建30個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150個市綜合減災示范社區,推進全國綜合減災示范區縣(市)創建和示范性應急避難場所建設並抓好試點。全市年均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控制在1.3%以內,除特別重大自然災害外,百萬受災人口因災死亡率控制在1.3%以內。自然災害對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進一步降低。

  建設市級救災物資儲備庫,依托中央支持在易災區縣(市)建設規模適宜的救災物資儲備庫,完成五常、尚志2個縣級救災物資儲備庫建設。建設社區居民緊急疏散和臨時安置場所,配備必要的應急物資,設置應急逃生指示標識,配備家庭防災減災器材和救生工具。開展經常性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適時組織社區應急演練,組建社區志願者隊伍,每年創建6個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30個市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利用城市中心區或人員密集區的學校、大型公共服務設施和城市大型綠地等場所,建設覆蓋一定范圍,能為居民提供較長時間避難,具備應急避險、應急指揮和應急救援等功能的大型綜合應急避難場所。在典型災害易發區縣(市)新建或改擴建示范性應急避難場所,滿足災害風險區居民應急避險和較長時間避難的需求。

  同時,加強對醫學救援人員、機構開展培訓,緊急醫學救援專業人員培訓率達到90%以上,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緊急醫學救援相關培訓覆蓋率達到70%以上。加強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建設,到2020年,市急救中心在市區內設置急救分中心15個、分站4個,區縣(市)設置急救中心12個。加強應急救護知識普及培訓和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經培訓合格的紅十字救護員培訓人數增加1萬人,應急救護知識普及培訓人數達到30萬人。

  昇級、擴容HRBCORS(哈爾濱衛星導航定位基准站),實現測繪基准與空間定位服務覆蓋全市域,開展9縣(市)建成區1:1000地形圖測繪、實景三維模型建設,建立完善航空航天遙感影像數據庫。建立市級應急測繪體系,加強基於無人機平臺的測繪、遙感及動態監測技術及配套設施建設。整合各類地理信息資源,構建防災減災『一張圖』,提昇地理信息服務保障能力。

  加快實施松花江乾流治理工程,規劃新建及加固主城區、郊區、雙城區、賓縣、巴彥縣、木蘭縣、通河縣、方正縣、依蘭縣共39段堤防,治理後堤長329.91公裡,新建建築物39座。規劃實施倭肯河、牡丹江、呼蘭河、拉林河等主要支流及少陵河、東亮珠河、衝河等中小河流、山洪災害治理工程。到2020年,松乾哈爾濱主城區防洪標准達到100年一遇,綜合防洪能力達到200年一遇;區縣(市)松乾堤防和主要支流及中小河流堤防防洪標准均達到20至50年一遇標准。

  推進水稻育秧大棚建設,推廣農業航化作業。建立救災備荒種子儲備體系,完善救災備荒種子供給機制。力爭在區域內新建省級早熟種子儲備庫1至2處,儲備主要農作物早熟救災種子100萬公斤,並對儲備種子給予財政補貼,保障農業生產安全。建設農業科技創新與集成示范基地。建設完善重大病蟲害鄉村監測網點和在線監測預警平臺,建設重大病蟲害公益性植保應急防治隊和國外引種隔離監測場,加強村屯專業化防治組織和農藥公共配藥站建設。

責任編輯:連冬雪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