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哈爾濱  >  頭條新聞
搜 索
哈爾濱新區引領龍江改革開放再出發
2020-01-09 10:53: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薛婧 李愛民 陳賀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自貿試驗區批復設立4個月 新設立企業1379家

  自貿試驗區哈爾濱片區79.86平方公裡全部落位新區,先行復制推廣自貿試驗區經驗82條,推進年度工作任務119項。為滿足企業出口退稅需求,設立了2億元規模的退稅資金池。自貿試驗區批復設立4個月以來,新設立企業1379家,同比增長72%。其中,新增外資企業13家,同比增長62.5%。

  對俄合作邁上新臺階。中俄金融聯盟會員發展到72家,較設立之初增長一倍,合作內容拓展至資金清算、外匯交易、現鈔調運等11個領域。俄羅斯聯邦南烏拉爾工商會、中俄科技成果轉化基地、俄羅斯國家館先後落戶新區,新區離岸孵化器正式簽約入駐莫斯科格林伍德國際貿易中心。

  深哈合作樹立新標杆。充分發揮深圳(哈爾濱)產業園區的平臺作用,『帶土移植』深圳經驗,成功引入新型產業用地M0、招投標評定分離、城市單元規劃等10餘項深圳制度,形成了『飛地引入、園區復制、新區推廣』的實踐路徑。

  新增常住人口約10萬人

  全年新增常住人口約10萬人,江北一體發展區常住總人口達到88萬。

  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投入6.03億元啟動2批次、191項城建計劃,落實11項產業和民生水電配套服務項目,完成美術家大街、劇院二路等11條道路建設。新建供水管網6公裡,日供水能力提昇到21萬立方米。新鋪設、改造供熱管線3.89公裡,新增供熱面積332.7萬平方米。俄氣接收管線和中壓管線建設相繼完成,日供氣能力提昇到100萬立方米。

  社會治理體系逐步完善。積極構建街鎮、社區聯動,多元主體參與共治的社會治理格局。全力推動智慧街區建設,被省民政廳正式確認為首個省級街道服務管理創新實驗區。

  投入6.5億元完成30件民生實事

  全年共開發就業崗位7000餘個,安置就業3100餘人。新區第一學校、第四學校建成投用。市婦兒醫學中心、醫大四院二期項目加快推進。將2006年1月1日以後建成的居民小區供熱溫度最低標准提高到20℃。新建農村公路5.4公裡,養護農村公路300公裡,改造危橋2座。新增10條公交運營線路,解決長期困擾樂業鎮無公交線路的問題。新添3座城市公園,改造8000個公共停車位。籌集資金2.92億元,完成5808名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參保及補繳補發工作。全年救助3830人次,發放各類補助資金1178萬元,為農民工討薪3617.61萬元。完成全區農村42戶危房改造任務,3000戶居民實現回遷,全區25戶貧困戶已全部脫貧。

  走在最前列爭當排頭兵畫好高質量發展『點睛之筆』

  2020全力打造龍江版『新浦東』

  2020年政府工作總體思路: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高效率運行、高效益回報』,堅定打造『四中心、一高地』,堅決守住黨風廉政、安全穩定、社會民生和風險防控底線,精心謀劃、精細實施、精准服務、精彩呈現,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生態化新區,為三年實現GDP達到千億級、財政收入達到百億級的目標奠定堅實基礎,為推動省市高質量發展畫好『點睛之筆』,全力打造龍江版『新浦東』!

  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力爭GDP同比增長15%;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同比增長20%;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0%。實施『五個100』計劃,即有效利用金融資本100億元、基礎設施城建投入100億元、完成產業項目投資100億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00億元、推動改革事項100個,為助力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發揮新區作用,做好新區表率。

  發揮『五區疊加』制度優勢 全面優化營商環境

  緊緊抓住『五區疊加』的歷史機遇,深入貫徹落實《黑龍江省哈爾濱新區條例》,全力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示范區。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整合區屬國有企業,成立建投集團、產投集團、創投集團。全面實行政府投資項目招投標評定分離,開展工程質量保險試點。探索多渠道投融資模式,為民營資本進入創造條件。

  深化審批制度改革。在全面承接省市事權下放和深入推進『一門、一網、一次』政務服務綜合改革的基礎上,實施『一業一證』改革,深化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實現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探索在俄羅斯和日韓跨境開展自貿試驗區企業離岸商事登記服務,在自貿試驗區范圍內創新開展檢驗檢測機構認定告知承諾制試點,拓寬告知承諾制實施范圍。

  深化綜合執法體制改革。堅持『一支隊伍全能執法』『一個戰區綜合執法』『一套標准嚴格執法』,組建一個直屬總隊,科學劃分五個『戰區』,真正實現『一支隊伍管執法,隊伍之外無執法』。

  加大產業項目建設力度 著力補齊產業發展短板

  高水平組織編制『十四五』發展規劃,結合新區總規要求,加快論證並出臺各專項規劃,重點啟動發生渠沿線城市設計和松花江北岸沿線城市設計,嚴控沿江沿河布局,打造科創產業帶,實現江河聯動。完善產業鏈圖譜,實施補鏈、強鏈行動,推動產業集聚發展,打造深海、深空、深藍和深寒等特色產業品牌。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岸線經濟、地鐵經濟、夜經濟和鄉村經濟,培育產業新業態。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整合招商力量和招商資源,成立招商集團。創新謀商、選商、招商、落商、服商的體制機制,加強與俄、日、韓的開放合作,力爭全年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00億元以上,利用外資3億美元以上,簽約資金1000億元以上,落地產業項目100個以上。

  加快產業項目建設。加快推進珍寶島北藥智慧產業園、磐石總部大廈等新開工項目,海憑高科產業園、工大航博飛行器仿真高端裝備基地等續建項目,以及工聖醫藥智能機器人等竣工投產項目建設,確保市重點產業項目和省百大項目領跑全市、全省。

  推動園區提檔昇級。加快推動綠色食品、生物醫藥、綜合工業、文化旅游和江南園區等產業園區改造昇級,力爭盤活企業20家、引入企業50家。培育壯大光電產業園,支持更多企業上市,為建設百億級園區奠定基礎。力爭實現高新區、利民經開區產值同比增長15%以上,充分發揮園區在推動經濟增長中的支橕作用。

  把握『自由貿易』國際規則 不斷擴大開放合作

  緊緊抓住自貿試驗區建設機遇,破題對俄合作,昇級深哈合作。創新推進自貿試驗區建設。頒布『黃金30條』政策的實施細則,及時兌現支持政策,促進自貿試驗區產業集聚發展。打造自貿試驗區法律集中服務區,吸引律師、公證、司法鑒定等法律服務機構入駐。加快開展體制機制創新,全面復制深圳前海蛇口自貿試驗區的先進經驗,爭取增設海關特殊監管區、國際陸港等功能區。加強與綜保區、臨空經濟區的聯系,與黑河、綏芬河片區聯動發展。全面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探索在俄、日、韓設立企業投資服務代表處,搭建交流合作和貿易往來的國際化平臺,努力實現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全面加強對俄合作。加快金融中心建設,構建以哈爾濱新區為中心,以口岸城市為支點的對俄清算網絡,增加清算渠道。推動外向型經濟主體向新區集聚,鼓勵新區企業『走出去』,重點推進域內企業在俄羅斯啟動的農業項目、港口項目和康養項目。采取『一企兩地』的模式,推動上合組織國際青年創業基地同時落戶哈爾濱新區和莫斯科格林伍德園區的離岸孵化器,發揮各自優勢,引導俄羅斯的科技成果和企業進入新區孵化。籌備在莫斯科、符拉迪沃斯托克設立代表處,支持企業在俄羅斯遠東地區租賃或建設港口,在歐洲區域租用物流跑道,全面打通對俄合作的金融鏈、產業鏈、物流鏈和科創鏈。

  積極打造深哈合作昇級版。深度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體制機制為核心,按照世界一流園區標准,加快推進深圳(哈爾濱)產業園區建設,促進深哈兩地產業互補。推進申威自主可控示范基地項目開工建設,力爭引進10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完成科創總部招商意向簽約率達到30%。推動深圳國際仲裁院在深哈產業園設立庭審服務中心。

  『大科學工程』項目現場。陳賀 攝

  堅持實施創新驅動戰略 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落實全省『百千萬工程』,以萬鑫石墨谷、新光光電等重點企業為依托,規劃建設百億級石墨全產業鏈工業園區和光電產業園區。推動安天科技申建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謀劃建設漢麻產業園區。支持國內外智能制造領域的龍頭企業,牽頭成立黑龍江省智能制造產業發展聯盟。

  充分調動大學大所的力量,重點吸引哈工大科創集團、對俄國際合作基地,哈工程極地科研項目入駐新區。推動航天海鷹與哈工大聯合成立鈦產業研究院,開展高端鈦合金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研究。加快推進哈工大空間地面模擬裝置國家大科學項目,超前謀劃新區大科學城建設。

  促進『南北互動』協同發展 建設現代化新城區

  謀劃啟動新江北中環路,構建聯通江南江北的城市新三環線,打造昆明大街延伸和澳門大街—東北亞大街,形成聯通松北利民的南北兩軸。探索智慧供暖、智慧交通,努力提高城市數字化管理水平。啟動松北水廠二期擴建、松北—利民淨水管線等一批重點配套項目建設,力爭啟動基礎設施城建項目總投資100億元。

  融創樂園花燈大世界。郭俊峰 攝

  積極推動文化旅游事業發展。在新區產業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制定出臺全區旅游產業發展規劃,不斷優化旅游發展布局。全力推進哈爾濱極地館二期、融創四季冰雪和國際影都等項目建設。發揮室內冰上氣膜體育活動中心、公益浴場等體育設施作用,加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力度,進一步提高鄉鎮(街道)、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站和文化廣場的建成率和達標率,切實提昇文化體育公共服務設施標准化、均等化水平。持續組織開展『每月一節』活動,全力辦好國家級和國際性賽事,叫響新區文化旅游的品牌。

  堅持共享發展改革成果切實補齊民生短板

  啟動實施十大民生工程。統籌資金15億元,重點完成人大代表票選的十大民生工程,通過提昇城市承載能力、提高城市建設品質,吸引人群向新區加速集聚。繼續做好惠民實事。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啟動薪酬制度改革。開發就業信息網絡篩查系統,力爭全年新增就業崗位8000個,開展職業技能提昇培訓6000人次。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彭佳麗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