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市呼蘭區長嶺小學 300名村裡娃放飛體育夢
六一兒童節將至,這個農村小學的孩子們有什麼心願?近日,東北網記者走進長嶺小學進行了采訪。
讓運動成為習慣

讓健康成就人生
700平方米的五人制足球場、2000平方米的大課間活動操場、300名學生人均一個籃球……這樣的體育設施配置讓人很難與村裡的小學劃等號。
陽光灑在綠色的球場上,男、女足球對抗訓練正在這裡進行。『好!很好!這次撲救很及時!』足球場上,體育教師也是校足球隊教練孫樹新對女隊的守門員李響說道。李響今年五年級,『踢足球很有意思,我們還參加過很多比賽,拿到過區裡的冠軍。』

『「讓運動成為習慣,讓健康成就人生」』是我們提出的特色辦學口號,就是希望除了教書育人,還把體育打造成我們學校的特色。』長嶺小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宛明輝告訴記者。
在宛明輝和同事們的努力下,長嶺小學以足球、籃球、跳繩、速滑、冰壺等為突破口,平整操場,添置體育器材設備,開發體育校本課程,開滿開齊體育課,打造體育課堂教學、體育活動、體育競賽三結合的教學模式,逐步形成了長嶺小學有『特色』的體育文化。

有條件的都去城裡上學了留下的多是留守兒童
球場上,李響的隊友張心茹努力地拼搶。張心茹今年六年級,家住包井村。父親在她很小時就因病去世了,現在她和年邁的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爺爺奶奶身體不好,不能外出務工,家中只靠幾畝地維持生活。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在長嶺小學,像張心茹這樣的學生還有很多。統計數據顯示,長嶺小學有33名貧困學生,其中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有13名,城鄉特困供養1名,城鄉最低生活保障7名,共同生活家庭成員殘疾12名。這些學生家庭耕地少,家裡勞動力少,人口多,收入低微。此外,有留守兒童77名,這些孩子的父母均外出打工,他們與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老人大多數無勞動能力,身體不好,僅靠幾畝地生活,沒有經濟來源。
『現在還在村裡小學上學的學生都是家庭條件一般的孩子,還有一部分是留守兒童,有條件的早都去老城區或者哈爾濱市裡上學去了。』宛明輝很有感觸地告訴記者,『這更堅定了我們要走體育特色的辦學之路,無論孩子們以後能做什麼,起碼得有個好身體吧!』

『六一』心願我們籃球隊能有一個記分牌嗎
『常態化的體育活動+專業化的體育訓練隊』讓學生們享受到了體育的快樂,也讓學校收獲了黑龍江省『百萬青少年上冰雪活動先進集體』『哈爾濱市十佳鄉村少年宮』『哈爾濱市足球基點學校』等榮譽。可宛明輝和同事們在高興之餘還有隱懮,辦學經費中可投入體育設施和器材的十分有限,現在的很多設備都是從辦公經費中節省出來的;這些設備和器材又是消耗品,用得多、損耗大。
『這些籃球是我們今年3月份開學時買的,現在有的漏氣了,有的磨損嚴重,買太好的實在捨不得。』班主任兼體育老師魏巍告訴記者,『學校沒有氣泵,我們就用氣管子給籃球打氣,現在氣管子都用壞好幾個了。』
『老師,今天中午比賽還得找乒乓球隊借記分牌吧?』五年級學生魏俊伊從籃球筐中挑走了一個籃球問道。
聽說我們是從省裡來的記者,魏俊伊一邊給我們展示花式籃球動作,一邊輕聲說道,『我們籃球隊要是能有一個自己的記分牌就好了。』眼神中傳遞出些許渴望。
今日推薦
